王蕾 周雪 王元寶
談起無人駕駛汽車,以前很多人覺得這可能只適合出現在特效電影中,然而科技的力量卻照進了現實,讓無人駕駛技術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里。接下來我們不談技術,我們一起討論關于這項技術發展之后的一些問題。
對于無人駕駛汽車技術,中國眾多企業持包容態度,紛紛進行嘗試,以求推廣,從而把控這次技術風暴的動向。除企業而外,對于這個新事物,相關部門也開始了管理層面的一些探索。
管理層面其實并無太多先例可循,一切都是破冰嘗試,北京市在國內領域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7年12月18日,北京市就率先發布了《北京市關于加快推進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雖然都是實行階段,但這已經算的上是一種突破性進展,嚴格地說,這對自動駕駛汽車的實際道路測試起了推動和規范作用。繼北京市之后,針對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發展趨勢,,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發布了《2018年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這為國內懵懂的無人駕駛汽車市場提供了一定的發展方向,從側面也反映了政府對此技術的接納和重視。
無人駕駛汽車技術日益發展,在這朝氣蓬勃的行業發展下,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卻顯得差強人意。從全球來看,來做無人駕駛汽車技術這個大蛋糕的企業,奔馳、寶馬、奧迪不落于后,谷歌、百度也蓄勢待發。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給傳統的路權監管體系帶了沖擊,由此衍生的技術安全、責任主體、交通路網、監管制度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盡快著手解決。
我國無人駕駛汽車技術與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來說,研究階段要更加滯后一些,當然這和我國技術起步較晚是有關聯的。不得不說在這項技術面前,歐美國家搶占了先機,絕大部分的無人駕駛汽車相關合作項目都是由歐美做主力的,大型的宣傳演示活動自然不在話下,投入使用的系統也是有跡可尋。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起,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已經開始著手研究該技術;在德國,汽車廠商以高校作為市場開發著眼點,研發了可以獨立行駛的無人駕駛汽車,并進行了反復多次的上路實踐。歐盟也不落人后,設立了一個專門聯絡各國無人駕駛汽車研究信息的平臺項目。而我國無論是開始研究的時間還是科研機構的數量,暫時都無法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相提并論。我國是1992年才制出國內第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國防科技大學是國內第一家研究這個領域的高校,經過了許多年的發展,才有了北京理工大學、清華大學、軍事交通學院、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所、長安大學、武漢大學等科研機構進行同類研究,從科研機構總量來說也不算很多。
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進行的若火如荼,那我們就有必要來了解他的特點:
第一,安全穩定。無人駕駛汽車受到如此多企業的關注,考慮的首要因素就是安全。從本質上來說,這種新奇的汽車就是利用車輛自身搭載的感應系統來感知周圍的具體信息,并結合當前車輛所在位置完成速度的控制,確保車輛的安全行駛,因此無人駕駛汽車才可以自行控制行駛路線,這就是大家眼中的神奇所在。
第二,自動泊車。相信不少的司機朋友對于泊車這件事都有些頭痛,在泊車過程中車輛極其容易受到損壞。那么,無人駕駛汽車泊車是依靠其安裝高的智能泊車導航系統,這類系統是通過車身的傳感信號將車輛停到指定位置,不僅省去了手動操作的麻煩,更主要的是能夠降低車輛因泊車造成損壞的受損的發生概率。
隨著技術的完善,無人駕駛看似走進了日常生活中,但是距離其真正落地投入使用尚有一些距離:
(1)技術不夠完善。國內的無人駕駛汽車技術不算是純本土的, 借鑒了國外的一些基本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融合了一些本土創新。目前國際的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可以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類型是以汽車制造商為主題的車身優化系,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特斯拉了;第二種可以稱之為技術流,研究重點是如何利用精準導航來保證無人駕駛汽車的智能性。這類的代表就是谷歌和百度,他們都致力于優化車輛搭載的導航來實現車輛的安全行駛。
(2)政策法規仍需建立。歐美國家雖然在技術研究上成就較大,但也沒有探索出完備針對無人駕駛汽車的政策法規。如果無人駕駛汽車大面積落地,現有的那些條例與制度就如同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層出不窮的實際問題。例如,車輛事故責任如何判定、無人駕駛車輛是否應與普通車輛同車道行駛、無人駕駛系統失靈后的正確處置等問題都需要法律和相關條例明確地規定出來。否則即使技術支撐足夠強大,民眾對無人駕駛汽車的信心會依然不足。
(3)安全死角。無人駕駛汽車未來可能代替出租車、網約車,那么我們就不得不考慮會不會出現安全死角的問題。如果車輛發生側翻等事故,人員被困,那么應該如何報警,如何救援。尤其在極端的環境下,道路情況復雜,無人駕駛汽車又如何克服。因此無人駕駛汽車不止有車輛技術的安全思考,還有來自外界的安全挑戰,清除這些安全死角也是無人駕駛汽車落地之前的必修課。
縱觀世界,在對無人駕駛的態度上雖然各有不同,但仍有一些典型做法值得借鑒:
一、推動無人駕駛合法化。在推動無人駕駛合法化的國家中,數美國最為積極,2017年9月份,美國眾議院一致通過《自動駕駛法案》(Self Drive Act),法規中要求加快無人駕駛汽車在各地區的投放,并且不允許地方出臺反對或者阻止的政策。
二、允許無人駕駛汽車上路進行實際性能測試。歐美的十多個國家以及亞洲的新加坡和日本都相繼允許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測試,讓其性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優化,從而逐漸進步。
三、建立自動駕駛車輛安全標準和安全評估認證制度。由于無人駕駛汽車尚在新興發展階段,技術方面仍存不夠優化和穩定,因此各國主要采用先發布非強制性指南,再向強制性標準過渡,逐步完善,形成具備本國特色同時也順應世界趨勢的特色制度。
四、建立相關的保險和責任認定制度。在前面我們也提到無人駕駛的責任認定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但是已經有一些國家針對這一問題制定相關法規,如英國的Adrian Flux公司已經率先推出了針對無人駕駛汽車的保險政策,里面包含了多條無人駕駛汽車專屬的保險條款,不得不說該公司的創新性是非常超前的了。
五、研究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智能化強的事物往往伴隨著危險,信息泄露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無人駕駛汽車所涉及的信息對用戶更是詳盡和重要。各國對這件事也是十分重視的,一些國家已經規定經營無人駕駛汽車的公司對此都必須進行承諾,并采取確實可行的保護措施。
未來的汽車已經不僅局限于一種交通工具,更多的是向新一代互聯網靠攏,成為一個智能集合體。無人駕駛汽車的出現將打破傳統的汽車駕駛方式,將感知、決策、控制與反饋整合到一個系統中,實現汽車脫離駕駛員而能保證其駕駛操縱的構想。無人駕駛汽車因為它的智能性,將保證交通系統的安全性與通行效率。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的不斷深入發展,無人駕駛汽車的性能將會更加完善,我們相信在未來的不遠,無人駕駛汽車能夠有備而來,我們同樣希望也相信那時政府對于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監管體系已經完善,無人駕駛汽車能夠真正為大家提供便利。
作者簡介:
王蕾,出生年月: 1997.03,性別: 女,民族: 漢,籍貫: 陜西省銅川市,當前職務: 本科 .
項目基金:本文為西安培華學院大創項目資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