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莉 向敏科
國網公司在2017年提出了推進鄉鎮供電業務“末端融合”, 打造“全能型” 鄉鎮供電所的重點工作任務,明確了建設業務協同運行、 人員一專多能、 服務一次到位的“全能型” 鄉鎮供電所的具體目標,2018年,提出了深化“全能型”鄉鎮供電所建設的工作意見,兩年來部分供電所轉型成功、成效顯著,而仍有部分供電所轉型滯后,沒有成效,其中原因包括人員技能、生產營業條件、業務協同等多方面,現對其進行論述,以推進更多供電所轉型到位,提高供電所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
一、信息技術是供電所全能轉型的基石。
傳統的供電所業務科技含量不高,帶有一定的技術性,全能供電所在傳統供電所的基礎上,新增了一塊基石:信息技術的應用。在現代互聯網體系下,各個供電所既是服務終端,也是數據來源端,依托“大云物移”技術,可以將各供電所的各類生產、營銷、安全等系統資源整合到一起,實現所有供電所的生產和服務數據集中共享、集中應用,供電所傳統的“單兵作戰”方式變為有強大支撐“集團作戰”方式,其服務效率得到有效提高。通過系統數據的不斷沉淀、積累,人員進行分析,研判,能實現信息全采集、流程全貫通、業務全智能,使提高配網精益化運營管理水平成為可能。
二、一專多能的員工是全能轉型的重要支柱。
先進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始終需要人將其深度應用并充分發揮。傳統的供電所分為營銷班、運維班,各自的職責界限很清楚,員工側重于某項專業技能,在原來以村社為單位的農村供電服務方式下,客戶服務需求粗略,單個客戶的服務期望值不高,這種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適應,而在互聯網時代,客戶反映訴求的成本不斷降低,客戶服務需求越發個性化,單一的、差異化的服務方式需求越來越高,事實上客戶需求肯是不分專業的,供電服務必然向縱深發展,此時,一切分專業的服務模式讓客戶體驗感下降,一個客戶訴求,需要不同專業人員處理,也造成了服務資源的浪費。因此對“一專多能”員工的培育迫在眉睫。
三、內外勤班的協同運行是全能轉型的機制保障
作為供電所的指揮中樞,內勤班負責供電所圍墻內的所有工作,發揮著業務流程監控、數據分析研判的作用,給外勤班提供支撐和引導,外勤班包攬一切現場情況處理工作。兩個班組默契配合,互為支撐成為全能型供電所的關鍵環節,也是縮短搶修時限、提高服務質量的重要保障。
四、業務流程的再造是適應性改變。
區別與以前的專業班組模式,各項業務流程必然需要再造。特別是在全能型的建設過程中,很多供電所有一些新的管理創新、如智能安全工器具管理、備品備件管理、各類系統集成等,這些管理創新主要是針對所內管理的各項流程,需要根據每個縣公司、每個供電所的具體情況進行適應性改變,而對客戶的各項流程,如業擴辦理、搶修報修服務等內容,則改變較小,且應以客戶的感知向好為目標進行改變,按統一流程要求辦理。
營配末端融合是全能轉型的成果,網格化服務、綜合柜員是全能型的重要標志,以上幾個條件,是全能型供電所轉型的基本要求,而國網公司系統內供電所存在很多地域、人員、生產營業條件等各方面的不同,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人員年齡機構老化,缺員嚴重
供電所大部分為供電服務公司員工,近年來未進行定期補員,缺員情況逐年嚴重。供電所人員年齡結構老化,大部分員工平均年齡超過45歲,作為支撐供電所工作的主力。年齡較大的員工大部分擅長外部搶修運維工作,但因其年齡大,初始學歷低,對新系統、新知識的學習意愿不強,員工缺乏學習動力。造成新的管理手段、管理方式貫徹到供電所時,效力減弱,近三年,員工集中退休比較多,退休人員原所承擔的工作只能由所長硬性安排,同所員工承擔,逐漸超出了供電所的正常承載能力。補充供電所的新鮮血液是亟需面對的問題。
二、績效、崗位問題
存在績效考核與實際工作不匹配的現象。供電所供區劃分隨行政區域劃分,管轄面積,管理戶數不能平均,且差距很大。但在績效薪酬分配上,并未對大所、偏遠的供電所有所傾斜,反而造成承擔工作越多,其被考核的風險愈大這樣的現象,員工承擔的壓力明顯不均等,抑制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所內績效考核運用不充分,所長考核權限有限,加減分值不能有效地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偏遠的供電所更留不住人。
三、員工思想狀態平穩有余,惰性漸長
供電所作為公司供電服務的前沿陣地,待遇低、檢查多、風險高,崗位沒有吸引力,更沒有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部分員工工作積極性差,得過且過思想嚴重,員工隊伍缺乏活力和動力。較多的員工對星級供電所帶來的高標準高要求有所畏懼,對全能型供電所帶來技能學習要求有所抗拒,對坐班制、臺區經理制、網格化服務等制度帶來的工作模式變化不愿接受。員工思想包袱重,抵觸甚至拒絕接受新的工作,學習新技能。對供電所建設意義不理解,對供電所的建設缺乏信心。
四、生產營業條件差
近兩年來,國網開展了供電所生產營業條件兩年攻堅行動,解決了租房和危房的供電所,供電所房屋較五年前都有很大改善。但是仍有一些典型問題。一是在原七八十年代變電站住宿用房的基礎上打造的供電所,房屋陳舊、窄小,因原結構限制無法拓寬,位置分散,不能滿足功能劃分需要,不能提供值班休息場所,以及配套的儲物柜。二是部分供電所地處偏遠,員工周一至周五多在值班室住宿,辦公室和職工宿舍交錯安排,宿舍還有家屬長期居住,工作區、生活區難以分開,所容所貌難以保持。三是部分縣公司因資金限制,對供電所改造意愿不強烈。針對長期漏水、布局調整多做簡單的修補,部分偏遠的供電所辦公環境條件仍然比較差。
五、電腦及打印機、辦公桌椅等設備配置不足。
按照國網公司對供電所電腦配置的最低標準,外勤班2:1,其他人員1:1統計,目前很多供電所不能達標,近年來供電所電腦的配置渠道不暢通,不能及時補充。影響信息化的應用。
要實現業務協同運行、人員一專多能、服務一次到位的全能服務模式,還需要針對以上典型問題,逐項逐年解決,才能真正發揮全能作業模式的巨大作用,提高供電所的綜合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