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濤
摘 要: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是全面振興,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和黨的建設各個方面,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全面、不充分的振興。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大幅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鄉村振興的進程。為了解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情況,我們選取了新泰市劉杜鎮興隆村、寧陽縣堽城鎮伏廟村、岱岳區馬莊鎮南蘇村進行了實地調研,以點帶面,全面分析泰安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
關鍵詞: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影響;對策
一、泰安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基本情況
據第三次農業普查資料顯示:2016年泰安市農村總人口380.5萬人,耕地面積547.3萬畝,從事農業的勞動力157.7萬人。15歲-64歲適齡勞動力人數277.1萬人,其中務工人數為110.5萬人,占比39.9%;18歲-45歲青壯年勞動力141.3萬人,其中務工人數69.4萬人,占比49.1%,青壯年勞動力務工比例高出適齡勞動力9.2個百分點,如果考慮到勞動力人口中有相當比例的在校學生并加以剔除的話,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比例還會大幅提高。
實地調研中了解的情況則更加嚴峻,青壯年外出務工比例更高。興隆村和伏廟村是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的村,村書記介紹,村里青壯勞力大都去外面打工了,平時村里難得見到年輕人,只有過年或農忙的時候會看到,在家里種地的都是婦女和老人。南蘇村地處泰安郊區,有種植蔬菜的傳統,村書記介紹,村里蔬菜大棚比較多,收益也很可觀,大部分勞力都在大棚里種菜,農忙時還需要雇請幫工,外出打工的人不多。從以上情況不難看出,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的村勞動力流失嚴重,青壯年勞動力基本流失,而有產業支撐的村情況則大為改觀。
二、農村勞動力流失的原因
(一)農業成本高、收益低,青壯年不愿留在農村
“種地是賠本的”,在走訪中聽到不少村民這樣說。事實也是這樣,按照當前糧食價格計算,農民種糧基本無利可圖,一年辛勤耕種,等秋后算賬時除去種子、化肥、農藥、農機使用、灌溉等各種費用已所剩不多,再加上人工,賠錢是肯定的。年齡大一點的村民都經歷過困難年代,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不愿意忍受心理上的折磨,不會讓土地撂荒,但對于農村青壯年群體來說卻不會有這種觀念,他們不愿意當農民,雖擁有土地卻不想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不愿再像父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終日與土地為伴,他們更加注重實現個人價值,對生活、生存的環境也有更高的要求。調研中了解到,有很多青壯年農民把自己的土地或進行流轉、或栽種經濟林木、或交給父母打理,然后離開農村到城市發展。
(二)農村家庭經濟負擔沉重,青壯年不敢留在農村
農民外出務工雖有復雜的經濟社會背景,但很多時候也是無奈的選擇。青壯年農民大都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負擔沉重,再加上子女上學、婚嫁、住房等預期支出龐大,僅靠種植農作物難以維持如此大的開銷,而如果進城打工,一般每個月至少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能夠較好的補充家庭收入,有效的保障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和未來的預期支出。同時,有很多進城務工的農民通過打拚在城市站穩了腳跟,買房購車,子女也在城里上學,成了真正的城里人,這也是造成農村“空心化”問題的重要原因。
(三)農村勞動力飽和,青壯年不能留在農村
現在農業生產人員普遍年齡偏大,甚至出現了“三個老農200歲”的現象,人員也在減少,但糧食產量卻逐年增加,這是為什么?主要原因:一是人均土地資源量偏少,僅需要有限的勞動力就能滿足生產要求。二是隨著農業水利設施的逐步完善和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農業生產的效率大幅提高,勞動強度大幅降底,從耕地、播種到收獲均能實現一條龍服務,種田比以前更輕松了,婦女老人成了農業生產的主力。三是農業生產季節性強,僅在農忙時兼顧一下就可以了,外出務工成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最佳選擇。
三、勞動力缺失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一)傳統種植業收益低,發展特色農業難
一是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民認為種植業收益較低,所以在農作物種植上花費精力較少,大部分農民傾向于種植省時省力的小麥、玉米,種植結構單一,并且對于新興的種植技術、種子化肥知識掌握較少,只是根據之前的固有經驗種植農產品,難以通過作物種植達到增收的目的。二是人均耕地面積較少,難以實現大規模的種植,單位經濟作物種植成本較高,規模大,村民難以通過自身形成規模經濟。三是從事種植業的人群年齡偏大,受限于知識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以及資金投入,難以有效發展特色農業。
(二)村委班子年齡結構老化,基本素質難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
村委會成員大部分年齡較大,在落實工作上,部分干部受文化程度限制,難以理解并落實黨和國家各項政策以造福群眾,也很難運用先進的方法、技術制定出適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方略帶領群眾致富,難以充分發揮村委會的各項職能,即使村委會能夠發揮作用,但由于留守的勞動力年齡偏大,對于新的生產經營方式接受意愿也不高。
(三)消費觀念保守,農村經濟不活躍
外出勞動力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費遠比留守在農村的居民消費力強、消費意識高,較活躍消費群體的大量外出,造成農村消費力下降,農村消費市場與快速發展的城市消費市場的差距越拉越大,農村消費市場發展滯后,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
四、留住農村勞動力的幾點建議
(一)積極推動土地流轉,提高單位土地資源的收益
為了有效利用農村土地資源,政府可以鼓勵通過農業合作社的方式將土地有序流轉,有效解決片塊化經營的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將土地流轉到有種植經驗的種糧大戶或特色農業生產經營者手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二)鼓勵在外工作人員回鄉創業
建議有關部門對回鄉創業人員給予土地租賃、貸款等方面的優惠,保障租賃土地通水通電,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推進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路面硬化、道路疏通等,優化創業環境。
(三)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農民
一方面結合農村勞動力的實際情況,開展有目的、實際效果好的技能培訓,包括開展特色養殖、種植技術培訓班等,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為有一技之長的業務能手,另一方面切實從保障農民基本需求出發,力促當地整體居住環境的改善,積極修繕學校、衛生院等基本場所,并支持鄉村醫護人員、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幫助廣大居民病有所醫、學有所教,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安心留在本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