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艷
摘 要:隨著“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的提出,創新已然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驅動力。創新是強國之本,創新型人才的供給缺口成為就業不匹配的重要因素,企業對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因此,基于“政產學研用”創新模式研究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本論文從不同方面闡述黑龍江省物流管理專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現狀,希望為研究物流管理專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專家和學者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物流管理專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人才培養
所謂的“政產學研”,指的就是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四個主體。高校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就是四個主體之間以協調、同步發展之勢,不斷追求創新,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保證。當前,我國在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方面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可政府依然游離于協同創新之外,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為此,構建高校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應受到高度的關注,以便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供強大的推動力和保障力。
1民辦本科物流管理專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政產學研用必須有動力機制,而且這種機制若基于市場導向,那就更易實現協同創新。組成政產學研用的各方成為協同創新體系的主體,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發揮各自優勢,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各方共贏的基礎上,具備了動力機制。一是實現了知識的共享。知識共享實現了參與各方的優勢互補和互利互惠。各個參與方可以成為創新成果的擁有者,在協同創新機制下各方都可以受益于知識體系的更新。二是有利于風險控制。協同創新機制的建立明確了各方的責任和義務,各方可以發揮優勢充分識別各類潛在的風險,風險識別的范圍擴大了,并且風險評估可以更加科學合理,可以提前規避風險,將風險控制到最低。但是,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也面臨著多種挑戰。如協同創新機制要保證治理結構的合理性,消除原有模式下行政化治理方式具有的缺陷,在當前產權制度下獲得發展,通過不同主體相互推動保證運行效率;協同創新機制應該結合經濟增長的實際,采用市場化的運作和經營方式,把握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各類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益的持續增長;協同創新機制必須重視高素質人才,高校與各方的合作要明確培養人才的目標,在專業設置上要考慮到市場的需求,強化人才培養的效果。
2民辦本科物流管理專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2.1各環節缺乏有效溝通,導致脫節現象出現
“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的關鍵在于各個主體之間的相互配合,做到及時有效的溝通,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出現環節脫節,結構性問題明顯。老師作為傳授知識的主體,在對高校學生的培養具有關鍵主導性作用。而大多數老師沒有對教育進行創新,依然采用傳統“填鴨式”教學,高校課堂氣氛沉悶,無法擺脫“一言堂”的現狀,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講授內容多以專業理論知識為主,沒有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使得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受到限制。即使學生對于理論知識掌握的很好,但無法把理論應用于實踐。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受到阻礙,即使有一些高校嘗試教育創新,但都處于探索階段,沒有形成一定的體系。而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的學生,缺乏把理論知識轉為實踐的能力,因此走向社會時,很難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就會降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同時對于其他主體來說,無法實現政府的宏觀政策目標,企業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給企業帶來自己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壓力。在實踐中,政產學研用各主體缺乏有效溝通,高校教育改革沒有實現既定的目標。高校進行教學改革是重點,而高校教學改革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用戶的積極配合。
2.2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缺少實踐創新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一些高校沒有改變自身對于學生的培養方案,只是在規模及專業數量上進行調整。部分院校即使對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做了一定的研究,但其實際進展并不順利。一些高校培養人才的實踐,仍然是單一的培養方式,主要以理論為主,其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較低,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教學質量有待提高。
3民辦本科物流管理專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
3.1機制上的突破
機制上的突破要消除創新主體存在的壁壘,以發揮創新人才的技術優勢,使人才可以在寬松的環境下完成技術研發。協同創新的運行首先要結合體制改革,實現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尤其是政府要發揮協調作用,為協調創新機制的運行創作良好的發展環境,不僅要出臺配套的人事制度,更應依據機制需要,設置科研崗位和管理崗位。此外,增加相應的考評制度,客觀、合理地評價人才,以此激勵人才的創新動力。評價方式體系的設計要合理,評價要多方面參與,評價要體現考核科技創新產生的綜合效益。
3.2創新能力的突破
協同創新機制對于創新能力有新的標準和要求,因此高校作為知識密集區要特別注重創新能力的提升。首先,要提升專業人才的綜合職業養質,特別是創新實踐能力,針對企業發展中存在的技術瓶頸問題加強學術上的突破,幫助企業實現技術創新,提升自身研發能力,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其次,針對創新能力問題,政、校、企要發揮協同作用,通過搭平臺,實現多層合作。最后,為提升創新能力,還要注意創新的資金投入,通過機制上的完善,實現資金投入、技術提升、增值的良性循環,實現協同創新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校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J]. 何龍. 中國成人教育. 2018(22)
[2]高校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 張凌寒,鄭敏娟,傅昶源. 藝術科技. 2018(03)
[3]政產學研用協同視角下獨立學院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 宋瀟,張紅梅. 西部素質教育. 2016(23)
[4]“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林志達. 普洱學院學報. 2016(06)
[5]構建新經濟下政產學研融合工程教育新生態[J]. 王巨宏,劉婷婷,馬東嫄,張龍.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6]高校如何發力政產學研合作供給側改革[J]. 付夢印. 中國高等教育. 2017(08)
[7]“政產學研用”模式中引入專業認證理念培養卓越人才的研究與實踐[J]. 周權鎖,陸雋鶴,李榮,徐國華. 高等農業教育. 2017(03)
[8]區域政產學研合作網絡及創新驅動力模式研究——以合肥地區高校為例[J]. 李舒平. 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 2017(01)
[9]高校“政產學研用”教育模式探討[J]. 陳萌.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7(18)
[10]探索政產學研用一體化辦學實踐 全面提升農林高校創新能力[J]. 宋維明. 中國農業教育. 2015(06)
課題名稱:民辦本科物流管理專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黑龍江財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
課題編號:JGYB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