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蘊含了無數(shù)令人感嘆的發(fā)明,滾滾東逝的黃河水,孕育了中華兒女,也誕生了精妙絕倫的中華文字。
時而圓滑平潤,時而棱角分明,時而如潺潺流水般溫潤,時而寶劍出鞘般尖銳。。。。。。中國的漢字歷史悠久,歷程久遠,但究其根本,終是與一個字相互聯(lián)系——人。
“人”在古漢字中,其形狀如彎下腰身的真實的人,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謙遜隨和的高尚品質。后來,在人們的智慧思考下,產生了其他與之類似的字,如“從”“光”“化”等,它的演變也深刻蘊藏著“人”的內涵。
在一個人的人生歷程中,總有幾個重要的時刻,你獨立的個體并不一定能成功地完成好它,就如一個“人”字。在我們求學時,總有未知的事物和自己無法深入剖析的知識,那就需要師長的教誨和指點,就如《送東陽馬生序》中的“俯身傾耳以聽”要時刻追誰師長,與其相隨,聽從教誨,此便是“從”。
“北”一字則形如相背的兩個人,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便是這個意思。若你在交友中,發(fā)現(xiàn)朋友帶給你負能量,總在影響你,并且與你堅守的內心不相同時,便應當“背離而去”不隨意附和也不委屈自己。
“化”字,則有“相轉”之意,當我們在如今的從業(yè)之時怎能少了“轉”的思維呢?固化的思維和觀念只能讓你與成功背道而馳,墨守成規(guī)已然與時代發(fā)展不相符,回顧歷史,古代多少仁人志士不懂“轉”之意,不懂與時俱進,終造就了呂后的殘忍狠毒,荼毒無辜的人,但也有不少賢士,在政治清明時入朝為官,為民謀利,當暴君當?shù)罆r,愿入江湖,用其他方式書寫凌云之志,在如今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更不必說“轉”的意義之重了,“中國的創(chuàng)造2025”需要的正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懂得轉變后及變通之人。
可見,我們每日序寫的漢字蘊含著如此深的哲理,即使現(xiàn)在多為簡體筆,但終歸是“形離神不離”其中傳承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怎能被后人遺忘?從古以來至今的人生哲學和生命智慧,對現(xiàn)如今人們的人生歷程也意義重大。
我們更應當知中華漢字,曉人生哲理,將古人的智慧與現(xiàn)今人們的生活結合,讓中華漢字熠熠生輝。
作者簡介:
蘭慧玲(2001.03),女,漢族,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