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穎
摘 要:我們應用動態監測資料評價油層動用狀況,指導稠油老區剩余油挖潛及超稠油新區科學開發,取得了較好效果,達到了為油藏開發提供技術支持的目的。
一、地質概況
杜813塊位于盤錦市新生農場境內,構造上位于遼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總體構造形態為一四周被斷層所封閉,向南東傾斜的單斜構造。
杜813塊沙一、二段興隆臺油層埋藏深度在765-920m,含油井段長46-105m,興Ⅰ-Ⅳ組油層有效厚度平均27.7m。儲層孔隙度平均為32.4%,滲透率平均為1664×10-3μm2。上報石油地質儲量為2568×104t,含油面積4.6km2。
原油物性屬超稠油,原油密度(20℃)1.0098g /cm3,原油粘度(50℃)165405mPa.s。興隆臺油層地層水水型為NaHCO3型,總礦化度為3171mg/L,Na++k+的含量為701.3 mg/L,Ca++的含量為59.3mg/L,CI-的含量為471.2mg/L,HCO3-含量為50mg/L。
二、開發現狀
截止2018年底,杜813興隆臺總井數316口,開井數為216口,日產液2726t/d,日產油678t/d,綜合含水75% 。累計采油370.7297×104t,累計注汽1044.6196×104t,累計油汽比0.35,回采水率80%。平均吞吐周期為18.5,平均地層壓力1.7Mpa。
三、區塊開發存在的問題
3.1 受油藏自生條件影響,常規吞吐效果差
區域上從杜84主體轉向外圍擴展,儲層類型由巨厚塊狀、厚層狀轉為互層狀;沉積相帶變化,由主河道轉移至河道邊部、前緣薄層砂及分流河口壩。由于所處地質位置不同,區塊間物性存在差異,總體上具有較明顯變化趨勢,從構造高部位向低部位物性變差。
3.2油井注汽干擾現象逐步加劇
汽竄是超稠油蒸汽吞吐開采方式下,制約生產的主要矛盾之一。由于杜813興隆臺原油粘度大,流動性能差,而油層物性縱向差異大,層內非均質現象突出,再加之開發井距小,汽竄現象較為嚴重,且隨著區塊開發規模的不斷擴大,老井周邊新井投產即與老井發生嚴重汽竄,嚴重影響新井開發效果。
區域汽竄井比例占整個注汽井次的40%,而且由于沒有實現降壓開采,汽竄比例表現為逐漸增加趨勢。杜813區塊自2002年大規模投產以來,汽竄井次和汽竄比率不斷上升。
3.3吸汽不均現象嚴重
吸汽剖面資料統計結果:不吸汽和吸汽強度小于60t/m的厚度占47.6%,層數占49.3%;吸汽強度60-80t/m的厚度占16.6%,層數占14.3%;吸汽強度80-100t/m的厚度層占12.1%,層數占10.2%;吸汽強度100t/m以上的厚度層占23.7%,層數占26.5%。并且在縱向上主要表現為上部1/3-1/2的油層吸汽,下部油層不吸汽。油井吸汽不均現象嚴重,在新井中尤為明顯。
四、動態監測效果分析
4.1、高溫四參數吸汽剖面測試資料的應用
杜813塊油藏動態監測應用主要體現于油藏動用程度評價和配套措施的優選,達到提高平面、縱向動用程度,改善油藏中后期開發效果的目的。認識油藏動用狀況所采用的動態監測方法主要有吸汽剖面測試、產液剖面測試和C/O比測試,現場應用較多的是吸汽剖面測試。具體辦法是將每一口油井的射孔井段按所測得的吸汽量的多少分為強吸汽層、弱吸汽層和不吸汽層。強吸汽層、弱吸汽層視為動用,不吸汽層視為未動用。杜813塊歷年吸汽剖面測試數據統計結果顯示縱向動用程度69.9%。根據吸汽剖面了解油藏動用程度,優選選配注、調剖等措施。
4.2應用油藏縱向動用規律研究結果,優化射孔方案
根據動用規律研究結果,在油井射孔時,充分考慮油層的各項參數、井段長度等對油井吸汽和動用程度會產生影響的問題,在射孔時盡量做到在保證產能的同時:選擇滲透率級差不大的油層組合射孔、低滲油層優先射孔、射孔段不過長、預留出選配注位置,為后期配套措施做好準備。研究表明,不同層段組合、凈總厚度比對互層狀超稠油井吸汽和動用程度影響較大。以杜813興隆臺油層為例,在射孔層位組合時,以Ⅲ組中間大段泥巖隔層為分界,基本采取兩段式方式,避免射孔段中間夾厚隔層。
4.3綜合應用多種監測資料,促進超稠油開發水平提高
根據水平井井溫資料,確定出汽口位置,提高油井的吞吐效果
杜813-H306井生產井段:957.2-1332m,280.3m/1層。井溫測試結果顯示,水平段中間動用較好,兩端較差,對該井實施分段注汽,封堵中間動用較好的井段1070-1200m,對較差井段進行注汽,效果較好。該井于2019年9月5日下泵開井,初期日產油16.4t,平均日產油14.5t,效果比較明顯。
五、結論
1、應用高溫測試資料能較好的評價油層動用狀況,揭示蒸汽吞吐油層縱向動用規律。
2、動態監測資料為措施優選提供可靠依據,為措施效果提供可靠保證。
3、動態監測資料為稠油老區剩余油挖潛及超稠油新區科學開發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