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山西經濟轉型發展需要,結合目前山西科技金融支持經濟轉型與發展乏力以及山西科技金融體系不完善的現實狀況,應立足于科技與金融的內在聯系系統規劃,明確山西新型金融支持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目標,以金融創新推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促進金融創新。
關鍵詞:綜改試驗區 ;科技創新;金融支持
山西,煤炭大省聞名遐邇。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累計生產原煤130億噸,外調出省達90億噸。然而,在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形成了高度依賴煤炭資源的畸形經濟結構。特別是,長期高強度的粗放開發,導致每挖1噸煤破壞2.48噸水資源,煤炭采空區和水土流失面積分別占到全省面積的12%和60%,使山西逐步陷入“資源詛咒”,帶來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安全事故多發、民生事業滯后、創新動力不足、市場風險巨大等一系列難題,長期困擾和制約著全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山西省目前依然面臨著總量擴張型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資源依賴型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產業結構重型化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生態環境超負荷型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低成本擴張型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等難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山西的必然選擇。
在2010年12月,國務院批準了《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方案》,山西迎來了發展機遇——獲批成為全國唯一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進行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開啟了山西轉型跨越發展的新征程。幾年來,山西圍繞產業轉型、生態修復、城鄉統籌、民生改善四大任務,先行先試、敢行敢試,開展了10個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這其中金融改革創新是重要內容。
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全省圍繞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進一步解放思想、頂層設計、大膽改革、先行先試,主要圍繞產業轉型、生態修復、城鄉統籌、民生改善四大領域漸次展開,各項工作扎實穩步推進。
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更強調創新的重要作用 ,重視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將區域競爭力建立在以知識和人力資本積累為核心的創新基礎上,并由此形成“收入—研發投資—創新—競爭力—收入的循環”。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創新驅動的發展坐標呈現出區域性和全球性的特征,即以增強區域創新能力為基礎,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充分認清自身核心技術及自主知識創新能力與發達地區存在的差距,將堅持科技進步、立足自主創新、實現跨越發展作為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從而推動區域經濟有效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雖然科學技術是技術創新發展最重要和決定性的因素,但資本因素也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技術創新需要高投入、面臨高風險,傳統意義上的金融無法提供技術創新必備的資金。要想實現技術創新,必須要給技術創新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提供必須的金融支持。歷史上,山西票號一度“執中國金融業之牛耳”,有深厚的金融文化傳統而當下,山西又具有種類比較齊全的金融機構體系和比較豐富的金融資源。山西省應當在做好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技術創新金融支持。
首先,山西省綜改試驗區激勵技術創新,建立良好的地區金融系統是前提。
《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介報告》中指出,良好的地區金融系統可以使當地經濟出現巨大的商機,獲取融資便利,進而使該地區經濟發展更具潛力。在金融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地區之間資金流動取決于金融系統是“良性”還是“惡性”。如果一個地區具有透明的政策法律環境,社會信用良好,銀企關系融洽,中介機構健全,這樣一來金融債權能夠得到切實的保證,那么商業銀行就對這個地方信用評級較高,明清時代的晉商一度使山西成為當時的“金融中心”就是例證。這樣一來,會有更多的信貸資金流向這個區域,形成資金聚集的“洼地效應”(marsh land effect)。就中部六省而言,甚至從全國范圍來看,山西省地方性金融機構的種類是比較齊全的,銀行、證券、保險、信托投資、金融租賃、期貨、基金等一應俱全,這是非常稀缺的金融資源。但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小而散,沒有形成“氣候”,需要盡快加以整合,形成有利于技術創新的金融系統。
其次,技術創新項目的資金需求具有長期性和連續性,企業自身無法滿足資金需求。
從事技術創新的企業,在研制到開發再到投產的全過程中,都需要資金支持,而且這一過程通常需要很長時間。其突出特點是資金需求量大、資金時間長。換句話說,在技術產業創新的每個階段,資金支持的持續性都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早期研發階段和后期產業化階段,資金投入量更是巨大。高科技企業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強,要以充足、穩定的資金來源支持作為保障,從而使其在各個階段都能獲得必需的資金,使其能夠成功創建,逐漸成長和擴張,最終走向成熟。
再次,技術創新項目融資風險大,比較困難,需要政府主導給予支持。
通常來講,開發新技術和新項目具有一定的風險,而技術創新的風險性顯然更高。高新技術超前性明顯,但其技術、工藝仍不成熟,這使得技術創新面臨著諸多管理風險、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因此,技術創新的高風險性導致其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很大。
由于高風險性,從事技術創新的企業其在創業階段幾乎無可抵押的有形資產,此時雖然最需要資金、資金生產率最高,但是通常得不到貸款,企業融資困難重重。對于山西省而言,加大對礦山企業技術裝備改造的信貸支持,培育電子元器件、焦化工、冶金礦山裝備、鎂合金制品等高科技產業,形成新的產業鏈條。借助山西省“綜改試驗區”的契機,加大力度支持風電、太陽能等新興可再生能源產業的金融支持和幫扶力度,可以有效減少實施技術創新的企業的經營風險。
山西省綜改試驗區是以“資源型經濟轉型”為主旋律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獲批,對我省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綜改區”的設立會給山西帶來一系列先行先試的政策體系,但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轉型過程不僅具有長期性,還具有艱難性。金融是經濟發展的靈魂,是支持經濟轉型的重要實現機制和技術創新的“助推器”,起著引導資金流向、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作用。2015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仍將保持穩健基調,并可能會更側重于“更加精準有效地實施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防范和化解風險,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在這樣的背景下,山西金融需要從經濟轉型的內涵和路徑出發,挖掘技術創新金融支持的政策著力點。
參考文獻:
[1]宋玉臣,李楠博,《科技創新型企業創業板上市融資效率研究》,載于財經理論與實踐,2014年.
[2]耿中元,王雅杰,惠曉峰,《黑龍江省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重點》,載于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年.
[3]丁濤,胡漢輝,《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國際比較及路徑設計》,載于軟科學,2009年.
[4]秦軍,《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載于科研管理,2011年.
作者簡介:
王靜(1991—),女,山西朔州人,山西財經大學2016(金融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投資與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