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素貞
摘 要:圖書館信息共享的理論依據是信息的公共性決定了圖書館的公共性。圖書館是實現信息共享的組織保障,信息共享的實現需要普遍共享的圖書館服務體系,普遍共享的圖書館服務體系是實現讀者公共信息權利的要求,它構建的途徑是虛擬的網絡是共享的空間,圖書館聯盟是共享的基礎:豐富完善的信息是共享的保障,信息公共獲取、增值開發、數據信息中心和信息交換是共享的手段,社會互動是實現共享的途徑。
關鍵詞:圖書館;信息共享;社會互動
信息共享為讀者提供一個虛擬和實體并存、館內和館外交融的共有平臺,以培育讀者信息素養,促進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為目標的創新服務模式它的興起,不僅使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和服務空間發生了變化,而且對圖書館員與用戶之間圖書館與相關機構之間以及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信息利用產生了重大影響,既有助于用戶更有效地利用圖書館信息,也有助于提升圖書館信息服務能力。
一、信息共享的內涵
信息共享是一種集服務、設施、信息和人力資源一體,能夠促進用戶學習、交流、教育、研究、協作的服務模式[1],它既是一種交流行為,使信息從一個地方、個人或所有者向另一個地方、個人或所有者的傳送,是一種轉化行為,它在傳送信息的過程中融人了用戶利用信息和如何傳送信息的信息,即進行了知識傳送;還是一種認知過程,因為信息共享依賴于用戶的認知特性,如經驗、目標、信仰、期望行為方式和價值觀[2]。可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一方面,信息共享性指不同個體或群體在同-時間或不同時間可以共同享用同一信息,這時信息的共享性也被理解為非排他性或非競爭性;另一方面,信息只有被利用才會產生價值。信息的價值在于共享,而信息共享是一個潛在的信息生產過程,信息產品創造者的創造活動無不是建立在前人智力成果的基礎上[3]。
二、圖書館信息共享的現狀
對于圖書館信息共享,學者從不同的側面對其進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表現為:物理實體圖書館信息服務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利用現代高新技術,將各種信息進行數字化,建成互聯網上的信息中心,實現了信息的共建共享等。但許多方面還存在欠缺,表現為:服務體系建設缺乏普遍共享性,信息數據不標準,管理體制滯后,對信息共享的理論基礎和框架研究很薄弱,還未能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研究體系。案例研究評價定量研究、科學實證研究也不足,缺乏高水平的標志性研究成果和確實可行的實現途徑,許多研究觀點雷同,缺乏創新性和開拓性。
三、圖書館信息共享的理論依據
信息的公共性決定了圖書館的公共性信息是人類文明與發展的積淀,人類社會性的實踐活動決定了信息的公共性是信息的基本屬性,信息的公共性是人類進步與發展的基礎。圖書館是人類文獻信息的集散、保存與利用中心,信息的公共性決定了圖書館的公共性,圖書館只有堅持公共性、公益性的辦館宗旨與目標,才能不斷推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4]。
圖書館是實現信息共享的組織保障。信息是延續和發展全人類文明的源泉,信息的公共性決定了信息不僅僅屬于創作者個人,更應實現全人類共享。信息的公共性決定自由、平等地獲取信息是人的基本權利。圖書館是公共信息的匯聚中心,是收藏、傳承與利用信息的場所.
信息共享的實現需要共享的圖書館服務體系。信息公共性月標的實現必須要有一個能實現公共與共享的服務體系來保障,普遍共享的圖書館服務體系為知識公共與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服務環境"。圖書館服務共享體的宗旨在于確保公共知識資源的開放獲取與利用,任務就是向社會提供開放、公平、可持續獲取知識信息,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一個公 平而理想的環境,
共享的圖書館服務體系是實現讀者公共信息權利的要求。信息公共與公平是讀者的基本文化權利,是社會價值的原則體現。信息公共的實現需要公平的信息服務,信息公平需要普遍均等的信息服務體系,沒有普遍共享的圖書館服務體系、均等的服務內容公平的服務制度、開放的服務方式,將無法實現信息公共與信息公平的目標要求。圖書館只有堅持普遍共享與信息公平的原則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信息公共目標.才能保障讀者有效實現自己享有的公共文化權利,才能體現社會的公平、公正與和諧"[4]。
四、圖書館信息共享的探析
信息公共獲得、增值開發、數據信息中心和信息交換是共享的手段。公共獲取就是將圖書館的各種文獻資源、統計數據、館藏政策、年度報告和聯絡信息等向全社會發布,福推動信直資原的全社會共享,這也是圖書館信息資源向社會樓的最重要的渠道。圖書館網站是圖書館與其服務對象之間的交流平臺。它以覆蓋范圍廣傳播速度快檢索查詢大等特點,大大提高了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效率;增值開發宣指圖書館不再局限于為用戶提供原始的、基礎的信息服務,而是主動地向用戶提供有序化、系統化的知識和信息。它包括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信息資源的開發,二是信息資源的增值,其目標是資源共享,包括開發各種信息產品文獻組織和有序化的初級信息增值服務信息資源整合和位息內容開發的信息增值服務、智力密集型信息增值服務等:數據信息中心是通過對圖書館數據庫的調查和分析,把具有全局性的共享數據抽取出來建立公共數據中心統一管理和維護,實現公共數據的全面共享[5];信息交換平臺是建立在圖書館管理系統平臺之上的核心基礎設施之一,是種支持總線和中央兩種模式的分布式平臺。它在專間上建立以各類數據交換為核心的信息資源交換平臺,通過建立底層結構來聯系圖書館內外的異構系統數據庫資源等,支持不同處理業務不同軟硬平臺對不同結構數據交互的要求,滿足辦公自動化電子郵件系統、內外門戶網站以及其他應用系統之間無縫地共享和交換數據的需要。
社會互動是實現共享的途徑?社會互動是人際間信息溝通的過程社會互動的過程往往會伴隨著某種資源的轉換,即從他人那里獲得資源滿足自身需要以消除機體不均衡狀態的過程。生活世界中的信息,即物質秩序社會秩序價值判斷等維度的信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經由-代又一代人的認識活動,即社會互動,不斷演進,不斷轉移和共享。信息經濟時代,在交往理性支持下,每個讀者在社會互動中向其它讀者奉獻自己的經驗和信息知識,并且運用自己的智力能力以及經驗來轉移或者共享其它讀者的經驗信息資源,從而促進交往各方的信息進步和個性完善,來達到信息的轉移與共享。
參考文獻:
[1]費東琴,董偉.國內信息共享空間研究述評[J].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01):48-51.
[2]盛小平,信息共享空間中的知識流與知識轉移機制[J].圖書館情報工作,2010,(2):16-20.
[3]夏翠軍,從信息獲取角度研究網絡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目圖書情報工作2009,(22)116-119.
[4]高青,《圖書館服務宣言》中平等服務原則釋讀圖書館建設,2009,8):1-4.
[5]鄭江艷,圖書館與信息公開中的政府運作[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