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俊 王文涵
摘 要:開放經濟條件下,隨著世界各國間經濟聯系的不斷加強,各國追求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從最初的追求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到現在越來越重視國際收支平衡的重要性。我國經濟的內部與外部都處于不均衡狀態,內部經濟增長過熱,物價雖然有下降的趨勢但還是較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總的國民生產總值矛盾,需求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沒有完全發掘。同時,我國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也亟待解決。 本文通過實證分析近年來中國的內外不均衡,最后得出為促進我國內外均衡的實現,應該采取哪些措施,為我國實現內外均衡提供建議。
關鍵詞:內部均衡,外部均衡,政策建議
一、雙缺口模型
雙缺口模型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H?B錢納里等提出的,用以分析發展中國家投資大于儲蓄和進口大于出口的一種經濟模型。如果儲蓄小于投資,就會出現"儲蓄缺口";如果出口小于進口,就會出現"外匯缺口"。用收入法和支出法分別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收入法為Y=C+S+T+M,支出法為為Y=C+I+G+X,其中C表示消費,S表示國內儲蓄,T表示稅收,M表示進口,X表示出口。又假設T=G,因此上面兩個公式可以表示為S+M=I+X,進一步可以表示為I-S=M-X,改式即為“雙缺口”模型,I-S為投資儲蓄缺口,M-X為國際收支缺口。而在我國,具體的“雙缺口”表現為儲蓄大于投資,出口大于進口,將上試進一步表示成為S-I=X-M。
二、變量的選取以及模型的基本步驟
這里選取S-I作為衡量我國內部均衡的指標,用X-M作為衡量我國外部均衡的指標。同時,用CPI對以上變量進行平減,消除價格影響因素,分別用SI和XM表示。由于2015年與2016年我國國際收支資本與金融賬戶由順轉逆,可能會影響模型結果,因此這里選擇2001年至2014年的數據進行分析1。
(一)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
為了研究變量之間是否具有某種長期關系,要先對兩個變量進行協整檢驗,因此要對兩個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這里采用ADF檢驗法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顯示,SI與XM本身以及其一階差分均為非平穩的,在顯著性水平為5%的條件下,SI與XM的二階差分是平穩的。
其次要對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進行確定,分別對SI于XM確定最優滯后階數,從模型結果中可以看出SI與XM的最優滯后階數均為滯后二期。
最后利用Jahansen檢驗進行協整關系的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變量之間存在惟一的協整關系,因此SI與XM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二)Granger因果檢驗
由以上分析可知SI與XM是二階單整序列,且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因此接下來對SI與XM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檢驗其之間的因果關系,選取滯后階數1至3來分別做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顯示,當考慮XM對SI的影響時,無論滯后階數為幾,都不拒絕原假設,即XM對SI沒有影響。分析SI對XM的影像中,由結果可知,當滯后階數為1時,拒絕SI不是XM的Granger原因,因此可以看出,在短期內,SI對XM有明顯的影響。綜上所述,內部經濟失衡對外部經濟失衡在短期內有顯著地影響,長期內這種影響逐漸減弱,而外部經濟失衡對內部經濟失衡沒有顯著地影響。
(三)建立VAR模型
由之前的分析得知,該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2,因此,建立的VAR(2)模型為:
= + +
從模型中可以看出,SI滯后一期擴大一個單位,將會使XM減少-0.314572個單位,SI滯后二期將會使XM減少-0.006435個單位,SI對XM存在影響,由此可以證明“雙缺口”模型中內部均衡對外部均衡產生影響。而根據分析得知,外部均衡對內部均衡的影響還不明確。
(四)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可以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程度,做此VAR模型的方差分解以測算SI和XM對彼此波動的相對貢獻率。從圖中可以看出,SI與XM對儲蓄投資缺口的貢獻率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前期SI對儲蓄投資缺口的貢獻率下降,但是最低也是接近于80%的貢獻率,XM前期對儲蓄投資缺口的貢獻率上升,但最高也不高于20%。同時可以看出,SI與XM對儲蓄投資缺口的貢獻率此消彼長,同時XM對自身的貢獻率前期增長,后期趨于平穩,貢獻率高于50%,SI對XM的貢獻率前期下降,后期趨于平穩,貢獻率低于50%。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內部失衡主要受自身的因素印象,且內部失衡對外部失衡的影響較為顯著。因此,中國目前的內外經濟失衡中,內部失衡對內外部失衡的作用顯著,我國經濟失衡主要是取決于內部經濟失衡。
三、面對內外失衡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一)內部失衡的措施
首先,為了解決內部不均衡的問題,可以選擇擴張的財政政策以及擴張的貨幣政策。首先我國雖然仍存在通貨膨脹壓力,但是CPI指數開始下降,同時,又由于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內部需求不足,因此可以采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我國目前的財政政策偏重于政府投資,無法從根本上發掘人民的潛在需求,我國居民內部需求不足,就會擴大外需,進口增加,影響國際收支狀況。因此,在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同時,要改變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投資結構,加大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其次,為了貨幣政策更好的實施,前提要完善我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構建一個發達的金融市場。擴張的貨幣政策可以短期增加流通中的貨幣供給,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費信心,進而擴大內需,改善內部不均衡。但是不能盲目的擴大貨幣供給,貨幣供給量大額增加會使物價進一步上漲。
(二)外部失衡的措施
我國外部不均衡最顯著地表現就是國際收支順差嚴重,經常賬戶常年順差,但是2015年與2016年資本和金融賬戶開始由順轉逆,可見我國國際收支順差狀況得到改善。我國國際收支順差對內部均衡的影響主要是由于外匯儲備的增加,導致人民幣升值,因此外部不均衡的措施主要集中與解決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問題。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可以增強人民幣的匯率彈性。
參考文獻:
[1]陳樂一,邵成芳.中國經濟內外失衡關系的研究[N].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6(第30卷,第6期)
[2]高堅,楊念.中國的總供給-總需求模型:財政和貨幣政策分析框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5):3-11
[3]林躍勤.擴大消費需求, 構建內需主導增長新模式[ J] .中國金融, 2005 ,(24):27 -29.
[4]劉光溪.中國轉型經濟的復雜性決定人民幣匯率改革作用的局限性[ 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06, (3):5-8 .
[5]梅映昱.人民幣匯率與開放經濟下的內外均衡[ J] .市場論壇, 2006,(1):13-16.
[6]吳駿,周永務,王俊峰.對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修正———中國經濟增長對人民幣匯率作用機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6):116-123.
[7]相天東.中國經濟內外部失衡的聯系機制與治理對策[J].改革與戰略,2008,(2).
[8]許少強,焦武.儲蓄大于投資與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J].財經科學,2007,(9).
[9]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貿易順差并非國內生產過剩所致[N].21世紀經濟報道,2007-8-13.
[10]周忠明.全球經濟失衡下中國經濟失衡現象分析:全球經濟失衡與中國經濟發展[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注:
數據來自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以及國家外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