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引入與發展,中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的增長。然而近年來,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狀況更趨嚴重。其中,內部失衡是主要的,內部失衡決定著外部失衡,同時,外部失衡反過來又加劇內部失衡,內外失衡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分析了中國內外失衡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以使中國經濟回歸內外均衡發展。
關鍵詞:內外失衡;原因與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引入與發展,中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的增長,尤其是近十多年的發展,令世界為之震驚,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推動者和發展者。然而近年來,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狀況趨yu]嚴重,內部失衡表現為儲蓄過剩,投資增長過快,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嚴重不足;外部失衡表現為“雙順差”持續增加,外匯儲備大幅增長,人民幣存在持續升值壓力。其中,內部失衡是主要的,內部失衡決定著外部失衡,同時,外部失衡反過來又加劇內部失衡。由于貨幣政策出現利率和匯率目標的政策沖突,宏觀經濟調控顧此失彼,陷入政策困境。內外經濟失衡不僅損害了國內居民的經濟福利,而且經濟失衡的壓力逐漸積累,必然使經濟硬著陸,最終造成國民經濟大起大落。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內外失衡問題持續時間很長,亟待解決。
一、 我國經濟內外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我國內部需求結構嚴重失衡
2000 年以來,中國 GDP 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的勢頭,至2011年3 月,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事實上,中國內部需求結構嚴重失衡,主要表現為“高投資、高儲蓄、低消費”。長期以來,受傳統觀念及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總體上偏好將來消費,人民獲得勞動報酬后習慣于儲蓄而非消費,致使我國最終消費率嚴重偏低并持續走低。我國近年來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異常繁榮,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大量展開,投資增幅大大超過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為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二)經濟發展模式過于單一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實行的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戰略,依靠自身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加工貿易型工業。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連年增長,貿易順差大幅增加,導致了外匯儲備居高不下。國內經濟增長長期依賴于外資流入和出口增長,而國內儲蓄運用不足,金融壓抑,金融市場發展滯后,金融機構競爭力低下,其他產業發展緩慢。這也是造成中國貿易順差的持續擴大進而經濟失衡的原因之一。
(三)財政政策風險大,貨幣政策收效甚微
根據 “丁伯根原則”,我們應該運用 N 種獨立的工具進行配合來實現 N 個獨立的政策目標。根據蒙代爾模型的 “有效市場分類原則”,我們應該采取以貨幣政策實現外部平衡目標、財政政策實現內部均衡目標的指派方案。事實上,在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政府于2008年宣布采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抵御經濟衰退,政府拋出了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旨在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各種政策都有一定的時滯性,隨著2008年以來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施,我國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在不斷擴大。我們可以發現2002—2008年財政赤字基本恒定且逐漸下降,而在2009年財政赤字 急劇膨脹,同比上升300%,主要財政狀況指標已出現惡化趨勢。在財政政策風險趨大的同時,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也面臨著困境,2008年的中國上半年5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下半年5次下調利率的貨幣政策的表現顯得頗具戲劇性。在中國,雖然金融監管方面擁有政治優勢———由國務院在統籌,但央行的權威性和獨立性也恰恰被這種制度所弱化,長此以往,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會產生更大的弊病。此外,我國國際收支常年的 “雙順差”弱化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
(四)外部因素
2004 年以來世界經濟在經歷快速擴張的同時,中國等亞洲國家大量出口和美國大規模的雙赤字等問題也日益嚴峻。而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種全球失衡不可避免地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影響。此外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造成的國際金融危機也對出口導向型的中國經濟造成了巨大影響。
二、我國經濟內外失衡的治理對策
(一) 優化經濟發展模式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使其由傳統粗放型發展逐漸變為以科學技術指引的集約型發展上來。實現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經濟、社會和自然相協調,效率與公平相協調。在強調擴大消費和內需的同時,強調通過技術進步,依靠要素質量改進和優化配置來提高產量與產品質量,實現經濟增長。
(二) 深化體制改革
首先,轉變政府職能,要縮小政府對經濟的管制范圍,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創造公開、公正、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其次,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尊重央行的獨立性,改變四大國有銀行 “一統天下”的局面,鼓勵設立中小型銀行。使儲蓄資本得到更充分的應用。再次,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 加快社會保障體制建設
我國居民儲蓄率之所以如此之高,除了傳統觀念的影響外,更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極度不健全,很大一部分的教育、醫療等支出還需要居民個人承擔,致使居民消費信心不足,沒有安全感。為了防范退休風險、醫療支出風險、失業風險和教育支出風險,中國居民不得不以較多的儲蓄來應對。如果中國居民獲得了這些社會保障,那么將有助于降低居民的私人儲蓄,增加消費,增加國內需求。
(四)合理使用政策搭配
在我國目前處于外部經濟 “雙順差”和內部通貨膨脹壓力巨大的失衡狀況下,我們應當根據我國實際情況,結合理論模型采取符合我國現實狀況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根據改進型斯旺模型的政策搭配原則,中國應采取緊縮的支出增減政策搭配緊縮的支出轉換政策,其中支出增減政策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支出轉換政策指匯率政策。這是目前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張彩麗,近15年我國內外經濟失衡的成因分析[J], 價格月刊,2009 ( 11) .
[2]郭紅蕾,趙俊燕 . 金融危機下中國經濟失衡現狀、影響及對策研究[J],行政論壇,2010 (2).
[3]郭樹清,中國經濟的內部平衡與外部平衡問題[J],經濟研究,2007第12期.
[4]李 毅,當前中國經濟內外均衡問題的探討[J],經濟問題,2017第五期.
作者簡介:
曹曉陽(1994—),女,山西晉中人,山西財經大學2016(金融學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業銀行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