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丁駿 鄭曉幼 張文君 郝沙輝 盧文玥
摘 要:自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此基礎上也使得我國的金融業得到飛速發展,與此同時,實體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金融經濟的支持,近年來,我國金融化發展速度明顯增快,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極大,其影響包括積極影響也包括負面影響,但負面影響將會對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造成沖擊,所以,必須要以正確的措施來防止實體經濟受到負面影響,才能進一步的發展我國實體經濟。
關鍵詞:金融化發展;實體經濟;影響
一、我國金融化發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眾所周知,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經濟的支持,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各類實體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保障,而在實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普遍的缺乏足夠的發展資金,必須要多渠道的融資。比如,我國的房地產經濟,其規模較大、建設成本較高,也就決定著需要投入的資金較多,單純的依靠房地產商將難以實現其經濟的發展。而我國金融化發展不僅可為房地產經濟提供信貸業務,也可以提供多種金融服務,使資金多渠道、多形式的進入房地產經濟,從而可以推動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在農業、文化產業、旅游業等其它實體經濟方面同樣可以借助于金融化的發展而取得發展資金,此外,金融化發展還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農村經濟振興、城鎮一體化建設等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所以說,金融化發展推動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
2、保障我國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企業在正常運營與發展中也必須有足夠的資金做保障,特別是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企業如想保持健康持續的發展,就必須要不斷的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并制定發展戰略,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但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資,企業又沒有足夠的資金能力,這就需要從金融業取得發展資金。而我國金融化的發展可衍生較多的金融產品及業務,可以為企業提供較多的融資渠道,比如銀行信貸、發行股票、發行債券等,都可以為企業籌集發展基金,保障我國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3、優化產業結構。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成,以往的產業結構已不在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對產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而我國金融化發展可為金融業帶來巨大利潤,這就使資金的流動方向更加廣泛、更加靈活,一方面,由于利益的誘惑,金融業的資金勢必會流向具有良好發展前途的產業,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一些新興產業,對我國的產業結構起到了優化作用。另一方面,當某種產業結構脫離了社會實際發展時,該產業就需要吸收資金用于產業的優化。而我國金融化發展為產業結構優化提供了諸多便利,從而使產業結構得到及時優化。
(二)、負面影響
金融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實體經濟之上,金融化發展也是服務于經濟發展,在金融化發展的過程中,衍生較多的金融產品,再加上金融業也是一種投資行業,利潤相比于其它產業而言相對較高,各投資方也獲得了可觀的收益,因此,一部分人就產生了錯覺,認為金融經濟可以獨立發展,于是較多的投資方把資金投入到金融業,便于獲取利潤,這種投機行為不僅使金融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出現了脫節現象,也導致人們普遍的熱衷與金融投資,而輕視實體經濟的投資,嚴重影響著社會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以至于使實體經濟發展受到擠壓。此外,金融化發展衍生出多種利潤較高的金融產品,成為人們投資的對象,使社會資本大量的投資到金融市場,而這些資本又不能夠流入到實體經濟中,這就導致資本在金融市場內部滯留,不但不能用于實體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大量的虛擬資產和金融泡沫,這就造成了過度金融化,過度金融化將會導致實體經濟資金鏈斷裂、增加實體經濟的信貸風險等,都阻礙著實體經濟的發展。所以,金融化發展不僅具有較多的積極影響,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因素。
二、針對其負面影響的處理措施
(一)、加強政策調控,防止過度金融化。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其發展離不開金融經濟的支持,金融經濟不僅是服務于實體經濟,其發展也是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之上,實體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帶動金融經濟的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所以,加強政策調控,防止過度金融化,首先需要正確處理實體經濟發展與金融化發展之間的關系;其次,在金融化發展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需要以正確的方法對其進行評估,金融化發展速度一旦過快或者其發展脫離實體經濟,此時,國家應根據我國經濟的實際發展狀況,出臺調控政策,使我國金融化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使二者協調發展,防止金融化發展對實體經濟造成不利影響;第三,由于金融市場中的各種投機不僅擾亂了金融市場,也嚴重影響著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所以,國家相關部門應強化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并及時的出臺規范金融市場的政策及措施,防止過度金融化對實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二)、鞏固實體經濟地位,金融化本著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原則而發展。實體經濟不僅是國家的發展基礎,也是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為人們生存、生活提供必需品,是人們生活的物質基礎,所以,國家應出臺必要的宏觀政策,在對實體經濟進行調控的同時,也必須鞏固實體經濟的地位,才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而其發展必須要有金融經濟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金融經濟發展方面,也必須要本著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來發展,才能使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協調發展,才能讓我國金融化發展向著正確的方向而發展。反之,二者相互獨立、相互脫離,不僅使金融資本出現大量金融泡沫,也讓金融化發展偏離正確的方向,更重要的是阻礙及限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金融化發展要本著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原則,才能避免其發展對實體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三、結語
綜上所述,金融化發展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其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特別是在過度金融化以后,將會嚴重損害實體經濟,對實體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不僅要出臺相關政策來鞏固實體經濟的地位,而且金融化發展還要本著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為原則,才能避免對實體經濟造成不利影響,才能防止過度金融化對實體經濟發展產生限制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守義.經濟金融化趨向及其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啟示.基于1973-2017年美國經濟發展數據的分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10):62-73.
[2]盧文華.從美國經濟過度金融化看我國金融回歸本源的邏輯與路徑[J].南方金融,2018(02):12-19.
[3]杜勇,張歡,陳建英.金融化對實體企業未來主業發展的影響:促進還是抑制[J].中國工業經濟,2017(12):113-131.
[4]林楠.當代國際經濟金融化的現狀、動因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J].西南金融,2015(02):36-40.
作者簡介:
劉丁駿,出生年月:1995年12月1日,性別:男,民族:漢,籍貫(精確到市):上海市,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