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麗楠 劉祎
摘 要:護理工作中心理照應的主要措施和手段是通過環境、語言、行為以及護士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而決定的。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模式和護理觀念都發上了更本的改變,從重視疾病到重視整體身心護理,心理護理已經逐漸被護理工作者所重視,顯現出了心理護理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心理護理就是運用多學科的知識來處理患者的心理反應,并根據患者的心理反應作出調整更好的完成護理工作。
關鍵詞:心理護理; 心理照應;患者需求
一、護理的意義
搞好心理護理是提高專科護理質量,促進患者心身健康的重要措施。通過各時期患者心理不同表現來進行相對應的心理護理。心理護理的意義是護士通過環境、語言、態度、行為,對患者進行的心理和精神護理是對患者的一種心理照應,利用護理技巧及科學的啟發教育,暗示,喚起患者的積極情緒,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讓患者在護理中獲得的不但是打針服藥,還應獲得同情,溫暖,鼓舞和信心,促進患者心身代謝功能,增強抗病能力。為此搞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對提高專科護理質量,促進患者心身健康具有一定的意義。
護士每銳的觀察力,是衡量護士心理素質的基本標志,護士的觀察能力是廣泛的醫學知識,熟練的技巧和高度責任感的結合。疾病的發展變化,護理常規并非固定模式,護士一定要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從按疾病的規律能預測出患者生理、心理上異常變化,能掌握護理工作的具體內容,早發現問題,早分析患者心理變化,早制定護理措施而提高護理質量。
二、患者心理需求
人在患病后,由于社會角色的轉變及陌生的環境都會產生患者特殊的心理需求。
1.安全需要:患者住院治療后進人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對在醫療活動中不同檢查、治療、用藥的可選擇性會感到茫然。由于患者未受過相關的醫學知識教育,在醫療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危害性,相關費用的不確定性會都產生焦慮情緒。因此患者住院期間對于各種檢查、治療,既寄予希望又充滿擔憂。
2.愛與歸屬的需要:患者住院后處于一個陌生的環境,在由醫務人員、病友共同組成的新群體里,渴望能與病友溝通,相互之間關系融洽。患者住院期間想家,想孩子,如能得到家人、朋友的關愛與照顧則有利于患者產生積極情緒。
3.尊重的需要:患者往往因喪失部分能力,處于被動地位,更增加了對自尊的需要和渴望被人尊敬。患者可能通過與醫務人員親切的感情交流而使自己受到重視,也希望得到關照。有一定地位的患者可能會有意無意地表現出自己的社會身份,希望能得到認可。如果患者 感到自己在醫務人員心目中沒有得到重視往往會產生傷感,從而降低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和戰勝疾病的勇氣。
4.自我實現的需要:患者住院后疾病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療,但也會擔心因此而耽誤工作和學習。
三、措施
1.護士在護理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態度、表情和姿勢等,影響著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具體說:(1)協助患者適應新的社會角色和生活環境。幫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特別是醫患關系、護患關系、患者之間的關系,以適應新的社會環境。(2)解除患者對疾病緊張、焦慮、悲觀、抑郁的情緒,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通過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盡可能為患者創造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
2.創造良好的醫療環境:創造良好舒適的診療、治療環境比如:整潔舒適的就醫環境,簡捷的就診流程,熱情、禮貌的工作人員。讓患者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有條不紊的順利完成各個就診程序,有利于消除患者的顧慮。對需住院的患者,提供安全、安靜、整潔、舒適的病房環境,方便的生活起居,和諧的人際關系等都可消除患者在治療中的心理緊張情緒,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療,休養環境。
3.語言行為交往的心理護理:與患者接觸中,護理人員應熱情友好,誠懇禮貌,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積極作用,幫助患者減輕和消除消極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在醫療活動中護理人員應多巡視病房,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變化多與患者交流,注重患者主訴,做到有效溝通。滿足患者的身心需要,給予患者心理上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4.個體化差異護理:在治療前應該充分了解患者的情況,對不同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的患者,不同性格、文化、身份、需求的患者在溝通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區分,尊重和滿足患者的正常需求,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5.住院期間開展疾病相關知識講課,鼓勵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提高雙方對疾病的認識,并且達成共識。在家屬的陪伴與支持下,既增強了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又解除了治療過程中的顧慮,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復。
6.護理心理學與臨床整體護理工作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是在護理過程中運用醫學心理學原理,解決醫患之間,特別是患者的心理問題進一步促進患者身心健康,并最大可能的為患者創造有利于治療或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戰勝疾病,盡早康復。
四、心理護理
康復期患者心理護理:①注意加強醫患的心理溝通:護士在語言和行動上樹立良好的形象,要親切關懷,照顧患者,以精湛的技術取得患者的信賴,才能有心理上的溝通。尤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絕不可因患者步態蹣跚、跛行拖步,彎嘴變形,談吐不清而表示出岐視。②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患者心理安慰;通過基礎護理,觀察病情,了解病人,溝通感情,當找出患者的心理問題后,要及時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對認知異常的患者,要誘導他們面對現實,正確認識疾病;對情感異常,得不到親人的關愛和照顧的患者,要更加體貼;對情緒異常的,應多加勸慰和疏導;對性格改變的患者,要表示理解,當他們因煩躁而發脾氣時,要讓其發泄后再加以勸導和解釋。③腦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通過臨床觀察知道,該病致殘率很高,急性期后多數留有不同程度偏癱和失語癥。在恢復期大部分患者意識已清醒,分析患者的心理特點,為護理措施實行奠定堅實基礎。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是新的護理工作中,與患者溝通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過評估,了解患者的不同心理變化,制定相對應的護理計劃,達到臨床護理工作的完善,用新的科學護理方法去為患有心理障礙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不斷用親情、微笑、關受的服務去感化患者,使患者能積極的配合治療,減輕病痛,及時診斷,治療疾病,使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王蘭.護理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進展.健康周刊,2017,(8).
[2] 楊容.護理研究進展的發展與研究.護理學雜志2015,(10).
[3] 孫衛紅.文英,對護理人員實施人性化管理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7 (5).
[4] 吳欣娟.夯實基礎護理 深化以病人為中心整體護理工作[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