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從玲
摘 要:邊疆縣域的經濟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各邊疆縣域在進行自身的經濟發展時,往往是將縣級的政權作為調控的主體,并將市場作為整體導向,從而對各項資源進行優化分配。對各邊疆縣域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比較,從而進行深入探索,有利于進一步提高邊疆縣域的經濟發展力。
關鍵詞:資源主導;城市帶動;企業聚集
1 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
1.1 資源主導型發展模式
資源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是最為常見的邊疆縣域發展模式之一,主要是對當地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等進行充分利用,從而促進縣域整體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并且可將資源詳細劃分為以下幾類:
1.1.1 農業資源
該種發展模式主要是結合當地的農業資源進行農副產品加工等發展,因此也可稱該種方式為農業產業化模式。位于邊疆的縣域多是農業縣,工業等行業的基礎相對薄弱,而農業資源相對豐富。在此種情況下進行農業的發展符合發展趨勢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發展農業的同時,應保障農業的產業化程度和標準化程度,從而提高當地農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農業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并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吸收先進理念,由傳統的粗放式轉變為精細式,實現現代化的農業發展。在進行農業發展的時候,還應充分結合當地的資源,做到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土壤條件、氣候條件的農作物進行種植,從而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高質量和高產量的農產品,有利于提高當地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在滿足人們實際需求的同時,在競爭日漸激烈的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
1.1.2 礦產資源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以及現代化建設的開展,使得人們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日漸增加。我國礦產資源豐富,且邊疆地區礦產量尤為豐富。而礦產資源的發展模式,指的便是邊疆縣域將煤炭、石油等資源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通過對各項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為確保當地的資源優勢,應充分引進先進的理念和管理措施,通過先進的技術和機械設備等,進行合理的開采和利用。在保障開采等相關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的同時,提高開采的數量和質量,避免出現資源浪費的現象。并提高開采的效率,降低開采成本,從而獲取較好的經濟效益。通過礦產資源提高當地的競爭力,保障邊疆縣域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
1.1.3 文化旅游資源
該種發展模式指的是通過當地所具有的特殊文化資源,如歷史文物古跡、自然風光等帶動當地的旅游業發展。并通過旅游業帶動當地的交通、餐飲、住宿等行業的發展與進步。采用文化旅游資源發展模式的邊疆縣域通常一二產業較為薄弱,因此其主要的經濟依托便是文化資源。在大力發展旅游資源的同時,也應做好對文物古跡、自然風光的保護工作,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1.2 大城市帶動型發展模式
“百強縣”空間分布的一個特點是位于大城市周圍,呈現明顯的向大都市“扎堆”趨向,即有較多的“百強縣”圍繞在大都市周圍,呈“衛星狀”分布。例如,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集中了全國近一半的百強縣。中西部地區的如安徽的肥西、湖南的長沙縣、四川的雙流縣等,這些縣通過積極發揮毗鄰大都市的區位優勢,實現了與大都市經濟的“捆綁式”發展。
1.3 企業集聚型發展模式
該模式是指縣域集中發展某一產業,通過其橫向、縱向的拉動作用來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通常分為兩種模式:一是通過特色產業和產業集聚,發展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集群,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縣域經濟主要就是發展中小企業集群。二是依托一個或幾個大型企業,進而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發展。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一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其經營產值往往占整個縣域GDP的相當比重,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2 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選擇
2.1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永恒的主題。在縣域經濟發展問題上,一些地方存在發展模式照抄照搬,發展目標求全責備,發展理念傳統守舊,結果導致在制定區縣跨越式發展戰略時,對如何發揮好縣域經濟“后發優勢”研究不夠,造成定位不準、思路不清。對自身產業優勢、劣勢分析比較不夠,制定發展目標求全責備,工作部署均衡用力,造成縣域工業結構雷同、發展路子互相照搬、城市建設相互攀比等造成了縣域經濟特色不足,相互競爭,內部出現混亂,導致發展受阻。
2.2 因地制宜、培植特色
縣域經濟就是特色經濟。縣域經濟的發展,關鍵是要發揮比較優勢,依托本地優勢資源,參與市場交換和市場競爭,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和產品體系。要破除“大而全”、照搬模仿、盲目跟風、粗放加工的觀念誤區,樹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特色經濟新理念,提高特色經濟的競爭力,使特色經濟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從而帶動整體縣域經濟實現大發展。
2.3 城鎮化建設
縣域經濟實際上是城鎮經濟。縣域經濟發展要堅持把小城鎮建設當作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龍頭,當作工業化的載體和民營化的平臺,從而大力發展城鎮經濟。特別是重點發展縣城和有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資源特色優勢和規模優勢的重點中心鎮,增強小城鎮的集聚效應、輻射效應,促進農村人口、生產要素向強鎮集聚,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不斷消除城鄉差距。
2.4 發展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應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民營經濟因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機制靈活,越來越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強的吸引力和極大的競爭力。因此,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走出一條挖掘民智、吸引民資、依靠民力做活民營經濟的發展之路。針對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要加強組織引導,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3 結束語
在邊疆縣域中其發展模式主要有三種,即通過周邊的大城市帶動自身的發展,通過企業集聚促進自身經濟的發展,以及通過當地的資源促進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其中資源發展模式,又可細分為農業資源、礦產資源與文化旅游文化資源。無論是哪種資源發展模式,在進行發展的過程中,都應做到合理有效,避免過度開發和利用,充分做到科學合理與可持續發展。為切實提高邊疆縣域經濟的發展與進步,還應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當地的特色,大力發展當地的民營經濟等,從而促進邊疆縣域經濟的發展,并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徐愛燕.西藏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2]柴海英.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縣域經濟發展問題[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10):50-52.
[3]韓曰午.研究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優秀成果──簡評《邊疆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1998(4):79-79.
[4]許建華.發展縣域經濟的探索[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