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彪
摘 要: 學習共同體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已受到關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以提高,課堂求知氛圍更濃郁,學生的互動性也有所改善。但是熱鬧的課堂不代表效率高,不代表質量好。使用“生生互評”模式還是給教學帶來了不少的“麻煩”,而只有解決這些困難,才能發揮其評價方法的真正作用,讓學生可以在快樂和輕松中學習。
關鍵詞: 學習共同體;生生互評;科學有效
《數學課程新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遜認為:“在數學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成績、社會化和發展的影響更強有力。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特別是在數學課堂評價體系中,讓學生參與評價是提高他們主人翁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表現。目前廣受實踐證明的生生互評,更是給評價體系帶來了創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以提高,課堂求知氛圍更濃郁,學生的互動性也有所改善。學習共同體中“生生互評”降低了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改變了老師單方面教學的模式,提倡團結互助精神,為學生提供了科學的學習方法。下面我們就對如何科學有效的“生生互評”進行幾個方面分析。
一、當前初中數學課堂“生生互評”現狀
1、傳統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
傳統課堂的教學形式是“老師問,學生答”“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老師是評價的核心和權威,是課堂的唯一裁定者。正是這種單一性、單向性、模糊性、一元性、程序性的評價存在,才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自主學習能力差,對老師產生極為依賴的心理,“生生互評”流于形式。
2、對新理念理解偏差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課堂上出現了一些新的積極元素,如:聯系閱讀、主動提問、自主討論等,這些是學生課堂地位提高的表現。但是其評價方式卻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對“生生互評”的理解有偏差,導致在形式、內容、標準、功能和主體方面浮于形式,而未深入內在。我們會發現,同學在相互評價時,往往會從他人的錯誤和缺點出發,指責他人的不足,這樣他們的自信心更受到打擊,甚至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
3、教師自身素養
作為被評價者,又希望能夠聽到鼓勵,有的老師更是沒有把握好這個度,錯誤地將課堂的“熱鬧”當做高效,甚至根據大多數學生的意見(不公正的評價)宣布相關發言者的成績,屬于混淆是非,嚴重打擊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也給評價的學生一個不好的榜樣,不善于發現他人優點。學生可以相互評價,但是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老師的手里。
二、如何科學有效進行“生生互評”
“生生互評”模式在學習共同體的背景下進行,能夠相互促進和提高。我校正在推行學生學習共同體,為“生生互評”奠定基礎。
(一)營造和諧機智的評價環境,讓互評有溫度,學有動力
一個好的課堂氛圍,就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醒學生學習的根本動力。
1、注重人文關懷,激發評價興趣。教師肯定和鼓勵了某種觀點,那么就會回報以更多的觀念;贊賞了某一個學生,就會有更多優秀的學生出現。
2、主導主體相融,形成評價共同體。評價的主體是學生,老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尊重他們“天馬行空”的發言,將評價的權利也放給學生,多傾聽學生的意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敢說敢做,樂于表達自己的意見,才能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讓學習過程真正成就師生共同進步。
(二)教給學生科學的評價方法,讓互評有效度,學有方向
將評價權利交給學生,更要指導他們科學的評價方法,這樣才能提高評價質量,達到生生互評的目的。
1、評價他人是新事物、新能力,所以需要老師建立可行的課堂評價常規,主要分為四步:聽、想、評、說。聽,是認真聽取別人的回答,這是高質量評價的基礎,也是對他人的尊重;想,是對他人的答案認真思考,并組織自己的評價語言;評,是有自己的評價標準;說,是用合理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尊重他人。對于受到他人評價的學生,也可以進一步說明自己的意見,對他人的評價進行評價,這種“你來我往”是一種積極的課堂交流,能夠促進思想的深化和提高,形成學習的共同體,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建立評價形式與方法,評價的形式與方法決定了評價的質量,從學生互評的組織形式上來看,包括同桌評價、小組評價、對組評價、全班評價等互評形式。課堂中常用的評價方法:比較評價,即通過對兩種或多種答案的比較,分析利弊,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促進自主思考;補充評價,即對他人的答案進行補充,提高學生思維的完整性;創造性評價,即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意見,說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3、引導循序漸進的評價。生生互評不是一兩次實踐就能達到教學效果的,需要老師循序漸進的指導以及科學有效的指導方法。先創新教學情境,活躍教學氣氛,實現同桌互評、四人互評等小范圍的評價。然后再拓展到整個小組,甚至是組與組之問的相互評價,最后是班級評價等,這樣學生的學習空間擴大,創新精神得到釋放,就有更多的想法得以傳播,實現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科學有效的調控。
(三)搭建全員參與的個性化平臺,讓互評有廣度,學有所得
1、給予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課堂中學生獲得知識的時間并不是老師講課的時間,而是學生自己思考的時間。所以每節課給學生留出10多分鐘的時間,讓他們處于自我思考的狀態,這樣利于回答,更能保證評價效果。
2、引導客觀、公正、真誠的評價。評價不僅是對他人回答的自我意見,更是從他人那里獲取知識的過程,這樣才能實現共同體教學的初衷。教師在引導學生相互評價時,應該教育他們多發現他人的優點,然后再說明不足。只有真誠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獲得有用知識。
總之,生生互評是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學生智慧的碰撞。而學習共同體又是一個強大的學習體系,能夠實現合作精神的培養,實現創新與虛心的同時進步,實現自我與他人的和諧相處。同時應該注意的是,生生互評與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因生制宜”才能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2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