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曙22塊于1975年投入開發,為典型薄層稀油油藏,地質儲量473×104t。受地質條件影響,油井出砂嚴重、套壞井多、井網不完善成為開發的主要矛盾。2007年以來,在油藏精細地質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水平井開發的可行性研究,通過“井網重構、鉆井優化、軌跡控制”等技術的系統應用,實現了區塊整體開發水平的提升。區塊日產由48t上升到最高的92t,采油速度由0.37%上升到最高0.7%,取得良好的開發效果。在盤活區域儲量的同時,為同類油藏的開發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薄層稀油油藏;出砂;水平井;二次開發;同類油藏
前言
曙光油田稀油油藏地質儲量1.5億噸,目前多處于注水開發中后期,采油速度0.29%,采出程度23%;其中薄層稀油油藏地質儲量為3760萬噸,占稀油總儲量的23.5%。近年來,按照“分層開發”、“二次開發”等新的開發理念,在構造復雜、儲層發育差、油層出砂嚴重的曙22塊開展了水平井整體二次開發部署研究,共規劃新井22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研究背景
1.1油藏概況
曙22塊位于曙四區西北部,開發目的層為沙四上杜家臺油層,整體為北西向南傾斜的單斜構造,地層傾角9°~14°。儲層為一套扇三角洲前緣沉積體,巖性以粉砂巖、細砂巖為主。油藏類型為構造巖性油藏。含油面積5.53km2,地質儲量473×104t。地面脫氣原油粘度(50℃)平均為157mPa.s,原油密度(20℃)0.8955g /cm3,屬稀油油藏。
1.2開發歷程
曙22塊1975年采用500m井距反9點法面積注水井網投入開發,2006年井網加密到200m-250m井距。2007年底區塊總井數21口,開井17口,日產油56t,累產油112.1×104t,采油速度0.37%,采出程度23.1%,,日注水170方,注采比0.61。
1.3存在問題
1.3.1油層出砂嚴重
曙22塊油藏埋深淺,壓實作用差,油層膠結疏松,儲層粒度中值0.1mm,泥質含量高達15.1%,受此影響,油層出砂嚴重,每萬方液量出砂達到2方,最為嚴重的區域高達8.5方。因出砂、套壞關井23口,占總井數的37.1%。
1.3.2直井開發井網不適應
含油層系少,油層總厚度小,平均單井鉆遇厚度僅為20.4m,調整余地小。按現方式預測最終采收率29.6%,與同類油藏曙4714對比低6.4%。采用直井開發井網無法滿足區塊高效開發需要,亟待探索新的開發模式。
2 水平井二次開發研究
為進一步改善曙22塊開發效果,近年來按照新的開發理念、結合新的開發技術,制定了精細地質體刻畫、精細油藏潛力評價、精細配套技術完善的工作思路,從而實現井網整體部署的目標。
2.1油藏條件具備二次開發的基礎
地質體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區塊難動用儲量開發能否成功的關鍵。新技術、新方法為深化地質體的認識提供技術支持。
(1)井震結合重新落實區塊構造。采用4口典型井進行人工地震[1]合成記錄比對,準確標定層位。邊界斷層基本沒有變化,內部增加一條次級斷層。
(2)結合沉積微相準確認識砂體展布。儲層為扇三角洲前緣沉積體系[2],主要物源方向在西南。儲層砂體展布方向為南西~北東向,向北部逐漸尖滅。
(3)精細油層展布規律研究。區塊杜家臺油層發育10個砂巖組,30個小層,平均厚度為10.4m。杜Ⅱ8、杜Ⅲ3為主力砂巖組。杜Ⅱ8最大厚度6.4m,最小厚度1.2m,平均厚度為3.3m;杜Ⅲ3最大厚度6.0m,最小厚度1.2m,平均厚度為2.5m。
(4)精細水淹特征研究。結合油藏動態分析及監測資料,對區塊水淹狀況有了更深的理解。南部主體部位油層較厚,采出程度高,水淹程度高,北部區域油層薄,出砂嚴重、井網極不完善,整體水淹較弱。
2.2油藏潛力具備二次開發的價值
(1)區域內剩余油較為富集。在重構地下認識體系基礎上,利用數值模擬技術開展剩余油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區塊內剩余油主要有井網不完善型、斷層邊角型和井間滯留型,特別是杜Ⅱ8、杜Ⅲ3兩個小層剩余油連片分布。
(2)區域內地層能量充足。盡管經過三十多年開發,區塊仍保持較高的壓力水平:平均地層壓力9.0Mpa,壓力系數保持在0.8左右。
(3)具備較高產能。老井試采結果表明主力層仍具有較高產能:如曙4-8-3C井選采杜Ⅲ3,3.5m/1層,初期日產油達12t,含水3%,階段累產油達到1.05萬噸。
2.3鉆完井技術具備二次開發條件
隨著鉆完井技術的不斷進步、水平井防砂技術取得突破,使曙22塊水平井整體二次開發成為可能。
(1)儲層追蹤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在現場鉆井過程中,采用斯倫貝謝地質導向結合錄井、測井、地震等多學科資料現場監控結合分析,準確地指導鉆井軌跡運行,目前已實現2m薄層中準確穿行,達到較高鉆遇率。
(2)水平井防砂技術[3]日趨成熟。經過多年實踐和探索,2009年實施的礫石充填完井防砂技術獲得成功,解決了稀油水平井出砂問題,擴大了出砂油藏水平井部署范圍。
2.4開發理念的進步推動了二次開發的實施
近年來在油藏精細研究和配套技術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利用分層開發理念,通過優化部署層位、優化井網井型、優化水平段長度,實現了水平井[5]整體二次開發。共部署水平井22口,其中采油井15口,注水井7口。
(1)優化部署層位,確定了兩套目的層。選擇具有一定單層厚度、一定控制儲量和良好隔層的杜Ⅱ8-11、杜Ⅲ3-5進行部署。
(2)優化井網井型,選擇了有利的井網方式。考慮后期開發補充地層能量,注采方式采用直-平、平-平組合注采井網的開發方式,實現水平井分層系注水開發。
(3)優化水平段長度,確保了產能最大化。對不同水平段長度進行經濟指標對比、結合儲層的發育,確定水平井水平段長度為300m左右最優。
3實施效果分析
(1)油層鉆遇率較高。在現場鉆井過程中,采用斯倫貝謝地質導向、巖屑錄井、地質模型等多種技術手段相結合,實時監控,進行綜合分析,并準確地指導了鉆井軌跡運行,實現了薄單砂層中穿行,達到了較高的儲層鉆遇率。完鉆的16口水平井目的層鉆遇率平均84.3%。
(2)出砂得到有效控制。區塊早期采用普通篩管完井,4口井全部套壞,后期采用礫石充填完井防砂技術,出砂量從原來的萬方液量出砂3.9方下降為0.7方,檢泵周期由老井的56天上升到254天。
(3)開發效果得到明顯改善。投產的16口水平井初期日產154.6t,平均單井日產11.0t,目前開井10口,日產油52.3t,平均單井5.2t;區塊日產油從48t上升到92t,采油速度從0.37%上升到0.7%。
4結論與認識
(1)通過精細油藏地質研究,逐步對區塊斷層發育、構造變化、儲層展布、油層發育、剩余油分布有了準確的認識,為提高薄層水平井二次開發打下了基礎。
(2)完井工藝的優化可以滿足出砂油藏的開發需求。
(3)該項目有效盤活了區塊儲量資源,對進入開發后期的薄層油藏,實施水平井二次開發積累了經驗。經初步研究,曙光油田薄層稀油油藏適合整體水平井二次開發的區塊仍有3個,石油地質儲量822萬噸,實施后可增加可采儲量26萬噸,對曙光油田的持續穩產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勤英,楊茜,劉忠亮.地震屬性在高精度三維地震解釋中的應用[J].斷塊油氣田,2009,16(4):57-59.
[2]陳程,孫義梅.扇三角洲前緣儲集層精細骨架模型的建立[J].新疆石油地質,2004,25(3):248-250.
[3]何生厚,張琪.油氣井防砂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3:11~13.
[4]陳祖華,鄭永旺.S油藏產能評價及開發方式優化設計,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12,34(2):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