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繼東
摘要:隨著后危機時代的到來,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不斷的轉變,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應對策略逐漸受到了國人的重視。本文針對后危機時代中國在世界格局演變中所處的位置進行分析,從后危機時代中國在世界格局演變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中國在世界格局的演變中的應對策略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以期能夠使我國在世界經濟格局演變的過程中抓住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從而提升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經濟格局;應對策略;機遇;挑戰
引言:
隨著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后,世界經濟雖然在逐漸回暖,但是各國的經濟發展腳步卻依舊緩慢。世界經濟格局的不斷轉變,也需中國在后危機時代的發展中積極尋找應對戰略。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雖然發展的速度十分迅速,但依舊受到發達國家競爭的壓力。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中國只有積極尋找應對策略才能夠提升自身的地位,實現長久生存。
一、后危機時代中國在世界格局演變中所處的位置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30多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已經處于快速增長的階段。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穩步提升,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從新中國成立的幾十年里,其發展速度在世界上堪稱一個奇跡,從一個百廢待興的國家,到如今GDP名列世界前茅,中國已經成功擠進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現如今,中國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世界發展的走向,也影響著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雖然我國經濟對于世界經濟格局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過快,整體經濟快速地變化使得中國在世界格局的演變中仍舊具有一定的不穩定的特性。由于世界上不可能會存在所有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都上升的情況,因此,除了經濟增長的國家影響世界經濟格局演變,一些經濟發展速度下降的國家也在影響著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都會受到世界經濟格局演變的影響,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經濟的發展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而世界經濟格局演變的過程中也在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互相關聯。為了穩定住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格局演變中的地位,需在日后的發展中需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二、后危機時代中國在世界格局演變中面臨的挑戰
(一)國際貿易組織的摩擦不斷增大
隨著后危機時代的到來,國際貿易組織的摩擦不斷增加。金融危機過后,一些發達國家難以維持高福利的機制與優厚的待遇。究其原因,是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之后經濟受到重創,目前仍舊處于恢復之中。由于發達國家人民的需求不斷減少,進口的需求也在不斷削弱。以美國為例,“再工業化”措施的提出旨在進行貿易保護政策,而其他的發達國家也在紛紛效仿,導致國家貿易組織的摩擦不斷加大。
(二)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的優勢被削弱
一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是以本國的利益為出發點。一些發達國家為了能夠保住本國的利益,通過匯率貶值等手段不斷削弱發展中國家在貿易出口方面的優勢,不斷抑制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后危機時代的到來讓整個世界的經濟形勢都不太樂觀,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格局演變的過程中受到了更多的貿易摩擦。
(三)我國的內需急需擴大
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個國家的經濟遭到了一定的破壞,這種破壞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夠修復。金融危機導致一些發達國家的失業率上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對于進口商品需求量大幅減少。這種情況導致我國生產的產品出口量下降,造成供大于求。要想消化掉這些多余產品,需急需擴大我國的內需,從而將損失降到最低。
三、后危機時代中國在世界格局演變中面臨的機遇
(一)我國經濟影響力得以提升
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演變、后危機時代的深入,世界經濟格局在演變的過程中擴大了我國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上一輪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首當其沖受到經濟打擊的是一部分發達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卻在此次危機中迎來了推動自身發展的機遇。我國作為具有影響力的發展中國家,在新興經濟體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經濟危機之后我國也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決策權。我國在金融危機后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
(二)有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
隨著后危機時代的到來,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全球的產業結構正在發生著調整和升級,中國作為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一部分,產業結構也在不斷的升級和調整。金融危機的爆發讓越來越多的國家清晰的認識到,單純的發展服務業或者一味的發展工業,都沒有辦法促進國家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只有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才能進一步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四、后危機時代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演變中的應對策略
(一)不斷擴大內需,提高我國的經濟
后危機時代背景下,要想提高中國在世界經濟演變中的地位,需不斷擴大內需,對收入分配機制進行改革。另一方面,國家對收入分配機制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調整我國的分配機制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高國民收入的比重,刺激國民的消費水平。
民生問題一直也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解決民生問題,需要相關的財政政策加以刺激。例如:著力改善和促進社保體系,改善對民眾有益的相關設施等都是關注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社會大眾生活環境的必要措施。
除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與關注民生問題之外,減少人民的儲蓄量是擴大內需的必要手段。如果人們手中的資金都用作存儲,那么很難擴大內需,國家的經濟效率也無法提升。只有百姓手中部分用于存儲的錢用來消費,才能不斷擴大內需,進而刺激國內經濟的發展。
(二)創新金融體系并且提高監管制度,推動經濟的發展
后危機時代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演變策略中,創新金融體系也是一種重要手段。只有不斷創新金融體系,才能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金融體系創新的同時,監管制度也需同時加強并且加以創新。過度發展服務業是導致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虛擬經濟占有的比重過多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終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因此,后危機時代,中國要想在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大力創新金融體系的基礎上需要加強相關的監管力度、創新相關的制度[1]。
(三)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品的升級
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品的升級對于我國在后危機時代中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演變具有重要的作用。國家要想發展、要想進步,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創新。后危機時代下,我國經濟的發展更是如此。企業將創新放在發展過程中的首位,重點關注新能源與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與經驗,從而為新型行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便利條件。
經濟危機爆發之后,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放慢了腳步,只有不斷調整產業機構,實現產品的升級,才能夠提高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實力。除此之外,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正視困難、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從而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快速穩定的發展[2]。
結語:
總而言之,經濟危機爆發之后,世界整體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著變革。后危機時代下的各個國家都面臨著發展過程中的挑戰,中國也不例外。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發展過程中的機遇與挑戰,國內的相關企業需要不斷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創新金融體系以及不斷擴大內需等方式推動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中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需要正確認識到后危機時代給國家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只有充分把握好機遇與挑戰,才能不斷提升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演變中的地位,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亢宇君.后危機時代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演變中的戰略討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8(24):162.
[2]陳繼勇,郭夏杰,黎珊.后危機時代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演變中的戰略應對[J].世界經濟研究,2012(12):3-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