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茜 張三斌
摘 要:本文選取了選取了中關村1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從企業專利申請行為和企業專利管理行為兩個維度,結合專利申請量、授權量、發明專利比例、專利轉讓比例等多個指標對企業的專利行為進行評價,并做總結分析。
關鍵詞: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利行為;管理;
1. 引言
據統計,科技型中小企業實現了80%的新產品的研發,獲得了65%以上的發明專利,擁有74%的技術創新,從而成為高新技術發展的基礎。同時,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專利來保護其技術創新成果的意愿更強。因此如何有針對性的去優化企業的專利行為,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專利行為,提高企業的創新效率,進而促進社會整體的技術創新,值得進一步去研究。
2. 評價指標的設置
對企業專利申請行為的評價,主要基于能夠表現企業申請意愿、企業申請能力、專利申請文件質量以及所申請的專利質量等方面。企業專利管理行為則要求能夠體現企業整體專利管理能力。具體指標的采用如下表。
3. 實證分析
3.1 實證分析設計
本節從兩個方面展開實證分析:第一方面,通過建立一個比較模型,針對是否為專利示范企業,從專利申請行為和專利管理行為兩個維度做描述性分析。第二方面,構建回歸模型,采用回歸分析方法,以專利行為表現為因變量,以各個評價指標為自變量,來研究各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以及具體的相關程度如何。
3.2基于比較模型的評價指標應用分析
3.2.1 企業專利申請行為對比分析
圖1為企業專利申請行為對比分析圖。
在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方面,具有專利示范企業認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要遠優于未獲得認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就發明專利比例而言,兩類企業雖然存在差距,但是差距并不明顯。在權利要求項數方面,有認定的企業要高于未獲得認定的企業,但是差距小于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兩個方面存在的差距。
3.2.2 企業專利管理行為對比分析
圖2為企業專利管理行為對比分析圖。
發明專利維持時間與復審比例這兩個指標能夠明顯反映出具有認定的企業與未獲得認定的企業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是專利轉讓比例方面的差異并不明顯。針對發明專利維持時間這一指標,獲得專利試點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與未獲得認定的企業間的差距較大,前者約高出后的30%左右。
3.3基于回歸模型的評價指標相關性分析
3.3.1分析方法的選擇
本實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為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的回歸方程為:
其中,Y為因變量,即被解釋的變量,x1…xn為自變量,即被解釋變量,β0為常數項,β1…βn回歸系數,即變量相關程度。
3.3.2回歸模型的設計
基于上述假設和分析方法的選擇,將7個評價指標作為7個自變量,將企業專利行為表現作為因變量,構造回歸模型如下所示:
企業專利行為表現 =β0+ β1(專利申請量)+ β2(專利授權量)+
β3(發明專利比例)+ β4(權利要求項數)+ β5(發明專利維持時間)+
β6(專利轉讓比例)+ β7(復審比例)…………………(4.2)
3.3.3回歸模型的分析
(一)回歸模型檢驗
(1)擬合度分析
表1為SPSS軟件所建立的最后模型所返回的結果。從表1中可以看出,R值較大,但R2并不高,擬合程度一般,在可接受的程度內。
(2)F檢驗分析
從表2中可以看出,顯著性檢驗F檢驗值為36.217,所對應的Sig值為0.000,顯然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因此本回歸模型的顯著性檢驗通過。
(3)t檢驗分析與共線性分析
從表3中可以看出,除了發明維持時間的Sig.值略接近0.05外,其他解釋變量都明顯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說明解釋變量對該模型而言其貢獻都非常顯著,因而t檢驗通過。
此外,VIF值,指方差膨脹因子,該值比較穩定,都保持在比1略大,沒有大于10的值出現,因而說明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二)回歸結果
表4中列出的非標準化系統數即為相關系數。最終模型采用了五個評價指標來解釋企業專利行為,排除兩個指標。
表4系數
利用表4.4中的相關系數,可以得到各個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回歸方程:
企業專利行為表現 = -0.643 + 0.692*(復審比例)+ 0.004*(權利要求項數)+ 0.655*(發明專利比例)+ 0.042*(發明專利維持時間)+ 0.061*(專利授權量)
4. 總結與分析
(1)本文從專利申請行為和專利管理行為兩個維度,采用多個指標構建了中關村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利行為評價體系。通過基于比較模型的評價指標應用分析,能夠獲得了兩類企業間專利行為表現存在的差異,驗證了本評價體系具有應用價值,各個評價指標的設置較為合理,可以用來對企業專利行為進行評價。
(2)從評價指標的應用分析來看,專利申請行為表現較好的企業,其專利管理行為也較好,說明兩者具有一致性。申請意識與管理意識的提高是同步進行的。但是由于申請的實質動力來源于技術研發的保護,要想在技術上取得進展絕非一日之功。因而在企業優化專利行為時,不妨先從企業內部的專利管理入手,建立健全專利管理制度,普及專利分析與挖掘理論,在改進專利管理行為的同時,促進技術研發更加有效率。
(3)在相關性分析中所獲得的回歸方程中,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比例、權利要求項數、發明專利維持時間、復審比例這五個指標與企業專利行為的表現呈正相關。因此,提升優化企業的專利行為,從這五個方面入手都會有效果,其中以提高發明專利比例和復審比例最為明顯。發明專利比例反映了技術力量,復審比例體現了綜合管理能力。
(4)結合應用分析與相關性分析,企業的專利管理行為決定了企業的專利行為表現。由于發明專利比例和復審比例對企業專利行為起著最為主要的作用,而在應用分析中可以發現,兩類企業的發明專利比例相差不大,因此兩類企業專利行為表現上的差距主要都來自復審比例這一專利管理行為下的指標,因而專利管理行為決定了專利行為表現。從而在考慮出臺專利扶持政策時,不應該僅僅考慮如何去刺激企業積極申請專利,而是從企業的實際出發,先提高企業的專利管理水平,在管理水平提高后,結合企業技術研發保護的需求,專利申請自然會得到促進,避免以申請數量為主導的專利激勵政策產生大量的非專利性目的的申請。
參考文獻:
[1]李釗.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企業專利評價體系[J].中外企業家,2013,(21):1-3.
[2]阮梅花,肖滬衛.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的專利指標體系構建初探[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1,29(1):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