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琿
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經及血管末梢病變,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和組織深部破壞,形成糖尿病足。它是糖尿病的一種嚴重慢性并發癥,往往引起創面深大,經久不愈,進而致殘。臨床上處理極為困難,需要綜合治療。換藥是治療糖尿病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對糖尿病足換藥方法研究較多,歸納起來不外乎干性換藥法和濕性換藥法。干性換藥法因以往一直沿用,又叫傳統換藥法;而濕性換藥法近來應用較多。筆者總結我院48例糖尿病足患者換藥方法,報告如下。
1.1病例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9月就診的48例糖尿病足患者,隨機數字法抽取干性換藥和濕性換藥各24例。濕性換藥組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41~72(53.3±4.1)歲;病程2~13(4.8±1.3)年。干性換藥組中男15例,女9例,年齡40~76(51.3±3.8);病程1~15(5.12~1.5)年。二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患者換藥護理的同時,行全身治療:控制血糖、全身抗炎等。局部用1%過氧化氫液清理創面,再用生理鹽水液沖洗。干性換藥護理采用紗布、油紗條覆蓋創面,傷口用碘仿敷料填塞,敷料加厚,外纏繃帶,由于存在一定的壞死組織及分泌物,需要根據浸濕情況更換敷料[1]。濕性換藥法顧名思義采用濕性敷料覆蓋,根據糖尿病足不同分期采用不同的液性敷料,黑期使用水凝膠敷料;黃期使用含銀敷料貼敷后,外覆藻酸鹽敷料;紅期使用含銀敷料貼敷后,外用水凝膠敷料覆蓋[2]。外層同樣用無菌紗布包蓋,纏繃帶固定,也要根據滲出情況更換敷料。
1.3療效判定標準 ①治愈:潰瘍或壞疽已形成痂皮或瘢痕,沒有創面;②好轉:潰瘍或壞疽局部分泌物較之前減少明顯,壞疽、壞死組織大部分脫落或部分肉芽新生,創面減小;③無效:潰瘍或壞疽創面沒有變化,分泌物無直觀減少,局部無顯著變化或惡化[3]。總有效率(%)=(治愈人數+好轉人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整理與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例干性換藥組患者中,治愈6例,好轉1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0.8%;24例濕性換藥組中,治愈8例,好轉1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9%。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000,P<0.05)。
糖尿病患者因為存在程度不等的血管病變,且合并神經病變,繼而造成下肢感染、潰瘍以及深部組織損傷,最終引發糖尿病足[4]。糖尿病足患者主要的臨床癥狀為不同程度下肢疼痛、潰瘍、感染、足趾畸形等[5]。糖尿病足的診斷標準一般采用 Wagner分級法,0級:足部和皮膚上面有發生潰瘍可能但無明顯病灶;1級:足部處存在潰瘍但尚未感染;2級:較深的足部潰瘍感染病灶并有軟組織炎癥,但尚未形成膿腫,骨組織無礙;3級:患處存在深度感染合并骨組織病變或膿腫;4級:骨質缺損,部分趾、足壞疽:5級:足的大部甚至全部產生壞疽。本研究選擇的換藥病例大部分是1級到3級患者。4級、5級患者要及時送骨科病房行截肢手術,否則會導致嚴重的全身感染及敗血癥危及生命[6]。糖尿病治療是包含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的一種綜合治療,全身治療包括:①治療糖尿病,對患者進行飲食干預,并應用胰島素結合口服降糖藥物將患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②抗生素控制感染,采樣壞疽處細菌進行培養和藥敏試驗,應用敏感的抗生素,聯合應用抗生素治療。③促進血液循環及神經營養藥物。局部治療就是我們重點討論的換藥護理,在糖尿病足的干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包括清創、清除壞死組織、1%過氧化氫液對創面清理,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引流等若干強化糖尿病足傷口護理,可有效促進傷口愈合,進而避免截肢之禍。換藥根據選擇的干性敷料及濕性敷料分為干性換藥法和濕性換藥法。在糖尿病足換藥護理中,傳統上多采用干性換藥法,并有一定療效。但該方法極易出現傷口組織粘連,致使新生肉芽組織被破壞。繼而延長傷口愈合時間,同時還會引起患者劇烈疼痛,導致患者對換藥的恐懼。除此之外,干性換藥法中所采用的藥物(如過氧化氫)會對成纖維細胞造成破壞,繼而影響傷口的愈合。在處理傷口時,采取濕性敷料換藥法可促使壞死組織液化,有助于引流清創,從而快速實現感染傷口由炎癥期至增生期的演變;且在濕性環境下,有助于肉芽組織各種因子的釋放,加快毛細血管的再生[7]。根據不同時期糖尿病足創面顏色分為黑期、黃前、紅期。按糖尿病足不同時期選擇不同的液體敷料[2],能達到更好效果。本組結果表明,濕性敷料換藥法明顯優于干性敷料法。當然,二種換藥方法的療效都是在精準的擴創、壞死組織清除、沖洗引流的基礎上完成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醫務人員經驗的積累,相信糖尿病足換藥還會有更新、更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