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湘,劉長輝,文瑞明,周攀登,齊鳳佩
(湖南城市學院 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本研究把有機化學實驗教學與當前我國的社會發展、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重視與有機化學實驗有關的重大社會問題,重視有機化學實驗技術在社會中的應用,重視學生能力的全面培養,立足為新世紀培養了解社會,具有社會責任感、富有創新精神,重技術、重應用、重職業、重技能的應用型化學化工人才。
“高校轉型發展”是指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由實施學術型高等教育向實施職業型(應用技術型)高等教育轉型發展。“轉型發展”意味著高校發展愿景的重新選擇、發展模式的整體變動以及發展質量的全面升級,高等學校轉型是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迫切要求[1]。
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學體系,長期以來是圍繞知識傳授建立起來的知識教學體系。而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實踐教學和實訓教學是關鍵。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必須實現從知識教學體系向實踐和實訓教學體系的轉變。這一轉型將是非常艱難的,既需要教育教學思想的轉變,特別是教師教育教學思想的轉變,又需要教學體制、教學條件的轉變[2]。
從人才培養類型來看,我們可以將高等教育結構劃分為兩種:學術型高等教育和應用技術型高等教育。學術型高等教育一般都建立了偏重理論和基礎研究的學術型人才培養體系,而應用技術型高等教育則建立了以職業崗位能力為目標的職業性人才培養體系[2]。
基于學術型高等教育的我校有機化學實驗課程教學存在以下重大問題:過分強調專科化;過分強調學科的結構;教學上一直沿用的是以分科知識為基礎的純學術化的知識結構;教學中既缺少最新的知識輸入,也沒有對陳舊知識的更替,更沒有對各種問題的批判性思考;還存在對學生自主實驗能力的培養不夠;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和教育不足;開設實驗與生產科研實際的聯系不夠;實驗成績的考核不夠合理等問題。
為適應我校的轉型發展,我們對原有的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模式進行穩步改革,對實驗的教學內容、方法和目標作出了相應調整,初步構建形成了新的有機化學實驗教學體系。這一改革有利于克服上述學術型高等教育有機化學實驗教學的種種弊端;有利于改變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應用的傾向;有利于培養學生學會用整體、綜合的觀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于改革單一、封閉式的教學模式。
2013 年6 月,為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和“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等要求,在教育部推動下,一批致力于構建應用技術大學的地方本科院校發起成立了“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1]以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的成立和首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 (2014 年春季論壇) 的舉辦為標志,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迅速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大高等教育改革問題[3]。
2014 年2 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其中專門提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2014年3 月,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透露,1999 年大學擴招后600 多所“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將逐步轉型為現代職業教育院校,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1]。2019 年1 月24 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實施方案》 (國發[2019]4 號),開宗明義,“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應用技術大學”并非我國首創。就其形成演變歷程而言,歐美一些國家在二戰結束后就加快了職業教育高等化的步伐。從20 世紀60 年代中期開始,德國、瑞士等國相繼將職業性院校合并升格為應用技術大學。時至今日,歐洲應用技術大學已經占據了高等教育相當大的比例,并引領著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1]。我國正處于加速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期,應遵循職業教育本身的固有屬性和發展規律,借鑒他國的成功經驗。
事實上,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探索一直都在進行,但缺乏對普通高等學校某一課程教學實施轉型改革的系統研究。對普通高等學校某一課程教學實施轉型改革研究與實踐,其影響必將是巨大而深遠的。
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遵循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規律,采用總體設計,分段實施,專題突破,整體推進的思路。對已有的課程教學轉型改革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探索了課程教學轉型改革研究的新方法、新規律。以“應用”和“技術”為主旨,以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學評價的改革為切入點,構建了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能夠有效實施的應用技術型有機化學實驗課程框架和教學模式。逐步探索建立起了具有應用技術特色的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新體系。
1)修訂了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學目標和素質要求進行了重大調整,實現了從知識教學體系向實踐和實訓教學體系的轉變,制定了重技術、重應用、重職業、重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2)整合和優化了教學內容。課程設置體現了基礎、合成、設計三個層次,構建了以制備實驗為載體,融合各種基本操作和性質實驗的課程模式,使之具有微型、綠色、貼近生活三個特色,并堅持突出應用性、實踐性、基礎性。編寫了具有應用技術特色的有機化學實驗講義。
3)改革了教學模式。由主角變導演,將學生放在主角的位置上,由他們自己主動去完成對實驗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由有解實驗變為求解實驗,由知識積累變為智能開發。從課堂教學著眼,在教學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都實行了開放式教學。
4)改革了教學評價。以有機化學實驗教學目標為依據,以原則性評價、比較性評價、全程整體性評價為手段,對有機化學實驗的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
三年來,從改革嘗試開始,逐步邁向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建立起了具有應用技術特色的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新體系。該教學改革成果可在化學、化工、生物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實施。進行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普遍的提高,實驗操作能力、文獻檢索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同學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大幅度提高,2018 年,109(265)人參加考試,參考率為41%,其中63 人上線,上線率為58%,錄取了52 人,錄取率為20%;2019 年錄取64 人。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我院學生承擔國家級大學生研究性與創新性科研項目2 項,湖南省大學生創新性項目8 項,參加競賽獲湖南省大學生化學技能競賽一等獎8 項、二等獎12 項,獲湖南省有機化工創新作品競賽特等獎2 項、一等獎6 項。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近30 篇。總之,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和整個學校的學術氛圍、對學生的管理與評價等都有密切關系。我們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教學改革內容,注重與后續相關課程的有效銜接,切實提高有機化學實驗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