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雪蓮,黎 婭
(1.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2.廣西科技大學,廣西 柳州 545006)
華人報刊、華僑社團和華人學校并稱“華人三寶”,是海外華僑社會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華文報刊和華文教育共同形成維系海外華人之間及他們同祖國之間的信息和情感紐帶,是加強中華民族文化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讓世界各國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窗口。華文報刊與華文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其相互關系揭示了它們在推廣、傳播中華民族文化,凝聚族群觀念,溝通祖國與海外游子、華人情感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華僑華人散布于世界各地,離開祖國后他們對祖國特別想念,也特別關心祖國的發展,渴望通過報刊能更多地了解僑居地的各種情況并在僑居地傳播中華民族文化。他們的這種需求自然導致海外華文報刊的出現。
華文報刊是指華僑華人在僑居地創辦的以華文為媒介的報刊。它和華僑社團、華文教育學校并稱為“僑社三寶”,是華僑社會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1]。華文報刊的主要內容是向華僑華人介紹國內的建設與發展情況以及僑居地的一些情況,表現華僑華人對祖國家鄉的關心。華文報刊是維系海外華人之間及他們同祖國之間的信息和感情的紐帶。華文報刊除了在維護華僑華人正當權益、宣傳愛國主義思想、促進華僑華人與當地人民友好交往等方面起到橋梁作用之外,還在向僑眾和僑民國人民宣傳和介紹中華文化,擴大漢文字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等方面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東南亞國家作為歷來華僑華人最集中的區域,也是海外華文傳媒的發源地,是重要的海外華文報刊集中地之一[2]。1881年新加坡出版的《叻報》是東南亞地區華人創辦的第一張報紙。而后,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在19世紀逐漸地發行了一些報紙,如《新報》(1890,新加坡)、《天南新報》(1898,新加坡)、《南洋時務報》(1897,吉隆坡)等,這些報刊對半封建半殖民程度日益加深的祖國政局很是關心。1900年,在《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梁啟超在《清議報》上以維護中華民族為宗旨,同時溝通中外文化交流,在華文報刊上發表大量革命言論喚醒華僑華人的民族意識和愛國心,直接為華僑華人參加民主革命做了輿論動員。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中國歷經的“五四運動”、北伐戰爭、十年內戰和抗日戰爭等重大事件對海外華僑華人有重大影響,使他們更多的卷入政局。如《星洲日報》《南洋商報》這些有影響的報刊它們都很關心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事務,對于大革命失敗后的十年內戰等大問題意見紛紛。但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中國后無一例外地站在愛國立場上,反對侵略,堅持抗戰。二戰后的華文報刊,雖然有些在商言商的味道,政治上標榜中立,但更多的是圍繞中國國內兩個命運的決戰和對待新中國等問題,爭論激烈,形成對立的兩派。但其主要論調如陳嘉庚創辦的《南洋日報》在創刊號的《告讀者》中闡述的宗旨:“我海外華僑愛國真誠,求和平建設”“其目的在于團結華僑,促進祖國之和平民主,裨內戰早日停止,政治早日修明,國民幸福早日實現,以達孫國父建國之主旨”從19世紀下半期《沙架免度新錄》等算起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東南亞華僑報刊的產生和發展,是離不開“中國政局”這根線的。辛亥革命前的保皇與共和,民國初期的共和帝制,抗日戰爭時期的戰事和投降,二戰結束后民主和獨裁,等等。絕大部分報刊都是圍繞中國這些大是大非的問題在發表言論,或贊成或反對。這些現象的出現是和華僑在政治上同中國相聯系的體現。
華人報刊在宣傳愛國及中華文化上具有特殊作用,華人華僑薪火相傳,樂此不疲地投入華文報刊的創辦上。如1938年岑兜人、李秀峰在馬尼拉創辦《群聲壁報》;1938年陳景川、廖公圃等在泰京曼谷演說街創辦《中國報》,日本侵略軍侵占菲律賓后,繼續主持創辦地下抗日刊物《戰訊》《解放報》等。抗戰勝利后,永寧鄭華民(衍慶),參與創辦《公理報》《大華日報》《華僑商報》,兼任編輯、記者,主編《藝風》《藝林》等專刊;其妹鄭衍蕃曾任《中正日報》記者、《大中華日報》《公理報》編輯和《聯合報》小說編輯。
華文報刊是世界報刊獨具特色的一部分,是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發展僑團建立和華僑教育興起的產物。作為維系華人之間信息和情感的紐帶,它的生存和發展是與華僑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的,更與祖國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近100年來,華文報刊不僅作為海外華僑華人相互聯系的紐帶,而且華文在突顯海外華人與祖籍國的民族感情和促進商業活動,文化教育系統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對華裔青少年的教育作用顯得尤其突出,通過在華文報刊上發表宣傳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文章,使華僑華人學生能夠比較清楚地了解祖先對所在國的貢獻。增強他們的民族文化熏陶、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中國與外國交往可追溯到秦漢以前,距今2000多年了。唐宋以后,由于中國社會經濟發達,加上海上交通工具的進步,才有了較大規模的貿易交往。經元明清諸朝代,中國移民逐步在世界各地散布開來,尤其晚清時期,西方資本主義開發殖民地,強迫清政府出口勞工,移民迅速增加,海外華人社會迅速擴大,至今全世界有3000多萬華僑華人。
華僑為了能夠在居住地生存和發展,為了教育自己的后代,更為了使中華文化能夠傳播下去,非常重視開展華文教育活動。教育是上層建筑,它產生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并為經濟基礎服務,受經濟基礎的制約。華文教育產生于華人社會,為華人社會服務,它們的產生與發展與華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是分不開的。
華文教育是海外華僑華人在入籍國對華僑華人子女及其他要求學習華文的人士進行以中華民族語言為主的教育。其主要內容為中國語言和中華文化兩方面。根據文字記載,海外最早的華人學校是1690年荷屬殖民地印尼巴達維亞創辦的“明誠書院”。三百多年來,華僑華人教育發展形成了遍布海內外、形式層次多樣的華文教育網“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華人學校”。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民族,對人類文明做出過杰出的貢獻。無論在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教育制度和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在各個方面都有著豐富的遺產,所有這些文化遺產都已深入人心,使中華兒女為此感到自豪[3]。而且在宗教信仰方面遵從儒家思想、崇拜列祖列宗、父慈子孝等,這些觀念都已在他們精神上烙下深深的烙印。海外華人不管身在何方,他們有著中華民族的血統,祖籍發源地在中國,他們尋根的愿望是一種天性,通過華文倫理教育和宗鄉組織活動,可以發揚中華文化,也可以維持海外華人與祖籍國的關系。其中,華僑社團和華僑領袖在推動華文教育上具有突出的貢獻。如民國三年(1914年)12月,菲律賓華僑教育會在馬尼拉成立。西岑人施光銘任副會長,倡議征收華僑教育附捐,推動華僑教育事業的發展。港邊村人詹孟杉、金埭村人黃念憶也先后出任董事,參與籌款、聘請師資,支持創辦菲律賓各地多所華僑學校。該會于民國四年(1915年)籌資支持宿務市創辦宿務中華學校(東方書院前身)。
20世紀初,西岑人施光裘創辦南甘馬仁華僑公立華英學校,并任南甘馬仁華僑教育會臨時會長。20世紀30年代,港邊村人佘伯昭,曾任菲律賓怡朗華商中學校長;洋厝村人李淡先后創辦并主持乃乙中華學校、黎牙實備中華學校和美骨中學。20世紀50年代,永寧人龔天泰任描尼律市大同學校常務理事,為該校擴建為中學出資出力。對菲律賓華僑教育貢獻較大的還有納卯中華中學校長岑兜村人李賢起等。20世紀60年代,菲華商聯總會呼吁菲華富商為貧窮的菲國農村地區捐建校舍,鄭周敏家族積極響應,與董尚真、龔詩貯、李滄洲、董光溪等永寧鄉賢在菲律賓貧困農村捐建上百所學校。“鄭龔抱月國際基金會”還每年為60個大城市、156城鎮提供教學基金,并為華文學校捐贈教育慈善基金。著名客家僑領胡文虎興報業、辦學校是他為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表現。在教育上“千所小學”“百座醫院”,這是胡文虎興學之舉、熱心慈善的宏大規劃。在實施中,因抗日戰爭爆發而中斷,但也辦成300多所小學,花款150萬元;建起醫院12座,耗資數百萬元,并將捐款1000萬元匯存國內銀行,待抗戰勝利后修建縣級醫院100座。除此之外,胡文虎經常撥款在國內興辦各類學校,以“普及教育掃除文盲為職志”。上海大廈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廣州仲凱農工學校、福建農學院、上海兩江女子體育專門學校等大專院校,先后得到他的捐款。
二戰后達到鼎盛時期的華文教育,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危機四伏,全面走向衰落,主要是各國的政策變化,對華文教育的限制,他們在文化上采取同化政策,對華僑華人學校實行限制消滅的辦法,以期望使華僑華人擺脫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意識。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形勢的發展,中國崛起,對外經濟交往日益頻繁,也推動海外華文教育的復蘇和發展,這其中,作為亞洲“四小龍”的香港、臺灣和新加坡經濟發展,也推動了華文的傳播,提高了華文的經濟價值和使用價值,世界各地的中國熱又進一步推動了華文教育的推廣,從而賦予華文教育強大的生命力,海外華文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馬來西亞副首相安華曾說:“隨著中國主導亞洲的經濟,華文在這個區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掌握華文往往無往而不勝,根據報刊載,世界‘漢語熱’持續升溫,目前全世界有60多個國家的1000多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和開展漢學研究,有中文文憑的人,在很多國家有明顯的求職優勢,這對海外華文教育的開展是很有利的,展望21世紀,海外華文教育必然將由復蘇走向復興。”海外華文教育將隨著中國經濟趨勢的發展以更大的規模、更快的速度發展,這是總的趨勢。
海外華文報刊與海外文化教育歷來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華文報刊和華文教育的關系,馬來西亞教總表述這是一種“唇亡齒寒”的關系。他強調,華文報刊只有與華文教育攜手合作,緊密團結,才能在世界發展浪潮中求得生存。因為華文報刊媒體在拉攏世界各地華文人群之間的距離、建立共同的文化認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效地發揮華文媒體的作用,對于華人社會團體和華人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崛起及“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給目前身處世界困境的海外華文期刊自身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如何與當地國的華文教育攜手并進,擴大自己的目標讀者群,是海外華文報刊在21世紀發展中面臨的一個挑戰與機遇。華文報刊是隨著華文教育的發展而發展。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蓬勃發展,科技實力不斷提高,與世界各國經濟貿易交往日益擴大。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使華文的經濟價值大大提高,成為世界各國進行經濟貿易活動的重要語言之一[4]。而且,各國政府也從戰略高度出發,重視和鼓勵華文教育。因為華文的使用價值已從文化領域發展到經濟領域,引起各國政府的重視,從而使海外華文教育日益擴大,出現“漢語熱”,而華文教育造就了日益擴大的讀者群,使得看懂華文和會用華文的人群迅速增加,這為華文報刊的發展和擴大提供了場所,所以華文報刊是隨著華文教育的發展而發展的。它們共同起了教育華裔青少年的作用。海外報刊等媒體的主要讀者是第一代移民,為了讓中華文化代代相傳,華裔移民的二三代在父母的督促和自己下意識學習中文,但因生活在以英語為主的生活圈,很難流利地應用中文攝取信息,因此閱讀中文報刊成為他們日常中文信息的重要來源,這對他們的華文教育和民族認同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共同加強了華人的聯系和團結互助,加強華人同祖國之間的聯系,促進科學文化知識的發展,灌輸中華民族意識,從整體提高華僑社會的水平。華文教育的發展為華文報刊的出現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并促進華文報刊的發展,而華文報刊的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華文教育的發展[5]。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發展和壯大的重要保證。在一次世界華人報刊大會上,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文總編說:“十五年前,我曾擔心海外的華文報刊會像恐龍一樣絕種。但時至今日,它仍然遍布于世界的每個華人社區,由此可見其生命力。現在華文教育在美國、歐洲及亞洲都非常蓬勃,我可以肯定,在中國經濟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世界華文報刊和華文教育的前景將會是一片光明”。可見,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崛起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簡稱)建設的進一步推進,東南亞華文報刊也迎來了促進自身發展,擴大自己目標讀者群的新機遇。如何有效地發掘潛在的讀者,建立一個穩定且向良性方向發展的讀者團體,是海外華文報刊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的關鍵一步。而華文是海外讀者閱讀華文報刊的重要工具,掌握一定的華文能力是讀者選擇華文報刊的首要條件。所以,華文報刊要依據當地實際的教育水平作為報刊方向的適時調整,同時也要基于在對實際讀者群體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華文教育,逐步培養讀者閱讀華文報刊的興趣和能力,從而進一步穩定和擴大華文報刊的消費群體。在將華文報刊創辦成一份富有特色、深受廣大華人華僑喜歡的華文報刊的同時,華文報刊所肩負的華文教育重任也顯得異常重要。
從東南亞華文報刊與華文教育發展歷程和作用中不難看出:華文報刊和華文教育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它們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們共同形成維系海外華人之間及他們同祖國之間的信息和情感紐帶;是海外華人社會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它們傳播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加強了中華民族文化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海外華文報刊始終關注故國變化、積極參與中國的發展,也始終與中國政治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這種情況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在于海外華人華僑普遍具有濃厚的愛國情結。這是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表現。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遭受的苦難激發了海外華人華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崛起的凝聚力,而華文報刊和華文媒體則是在這樣的環境里面成長起來的。其次在于中華民族在儒家思想影響下,多秉承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不管身在何地,心系故園,“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思想極為突出。自古以來所形成的心系天下的固有文化基因在他們的身上得以傳承。自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歷經苦難,從任人宰割到追求現代化民主化已經走過百年光陰,但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仍任重道遠。中華民族不折不撓地前進著,海外華文報刊和傳媒始終扮演著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可以預期,在“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入的今天,海外華人華僑在中間具有很強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華文報刊和華文教育將會有更新的表現,還會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