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洋
(喀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喀什地區 844000)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各項事業均呈現出新的發展和新的變化,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得到了黨和國家以及人民大眾的高度重視?;谛聲r代的視角,我國的高等教育應當積極順應時代變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育出具備良好生態文明素養的高素質人才。高校大學生是未來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和中流砥柱,他們秉持怎樣的生態觀念和生態素養將對未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走向和生態環境的變化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必須具有“未來意識”和“服務意識”,于生態文明意識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前先行一步,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可謂時不待我。
哲學對價值的定義屬于關系范疇:價值是客體的屬性與主體的需要之間的滿足和被滿足關系,是主體以自身的目的和需求為尺度對客體的評價和選擇關系。新時代視野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價值目標涵指個體性價值、社會性價值和時代性價值。
當今世界的生態問題是人的問題,生態危機是人類價值觀的危機,“可以說是以天災形式出現的人禍?!盵1]在馬克思眼中,“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為統治人的異己力量”[2],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是表象,人際社會的異化是實質,人的異化是一切異化的根源,而人的“完美形象”應該是“真善美”的統一。對人的“完美形象”的展望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重要哲學基礎,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養成絕不能僅僅局限于提高大學生的生態知識水平,應該力圖健全大學生的生態人格,實現真善美的統一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生態文明意識內化于心后所形成的一種人格樣態,生態人格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對大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具體呈現為大學生對待人與自然關系的態度和立場。生態人格外化于行,就呈現為對生態文明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其他個體的人格和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起到積極影響的作用,從而推動生態文明意識在全社會范圍內達成共識。
從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到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強調重塑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觀念,理念的確立只解決了“是什么”和“為什么”,卻無法決定人的態度傾向和行為模式。而人們是否愿意根據科學認識而采取“應當如何”的個體行為是受價值觀支配的,也就是說人們對待生態文明的行為態度是一個思維方式的問題和倫理問題,此類問題依靠科技、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均不能得到完美解決,唯有教育的手段能達到扭轉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根源的效果。大學生作為社會先進思想的受眾和傳播者,可以引領社會觀念變革,對朋輩甚至長輩起到示范作用。因此,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對推動整個社會走向生態文明具有不可小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目標之一就是要使大學生舊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發生根本轉變,樹立生態文明的“三觀”,使生態自覺和生態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逐步養成,那么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觀念也就在全社會逐步樹立起來了。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順利召開,標志著黨和國家帶領人民走向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在此背景下,我國的高等教育也應該主動應對新時代的諸多變化,對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進行積極調整,踏上新的征程。一是牢牢把握新時代背景下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變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19,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題中應有之義。二是深刻認識新的主要矛盾決定了新的主要任務:“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3]1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走向新時代的一項重大任務。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高等教育要契合時代變化,服務于主要矛盾的解決,致力于主要任務的完成。
全國高校的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是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養成的主渠道。目前的高校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已全面展開,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是仍然面臨著一些困境,譬如教育理念落后、培育內容和培育方式單一枯燥、培育體系缺乏系統性等問題,使得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效果被極大弱化。面臨上述問題,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應做出如下調整。
實現高等教育的生態價值增值和生態化轉向是時代的召喚。教育的生態價值是將一定的生態觀念、生態道德融入到教育過程中,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生態觀、世界觀、價值觀。目前,國內高校所開展的高等教育內容十分廣泛,已經包含了生態意識培育,但是在過去的理念中尚未體現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對受教育的要求,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方面呈現空白。十九大的順利召開,對高等教育提出了盡快實現生態價值增值的要求。
過去,我們的高等教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3]50。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培養的人才是可以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服務的人才,我們要培育出具有較高生態文明素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面對教育任務的調整,高校教育理念也要順應時代要求而做出改變:在理想信念教育層面,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有賴于生態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牢固樹立;其次,在愛國主義教育層面,要使大學生牢固樹立生態保護紅線是國家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的認識;在全面發展教育層面,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是考核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
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是屬于公民意識教育的一部分,在大學課程的設置中并未專門設立這門學科,而是融匯于各門相關學科中。也正是由于學科劃分的不明晰,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身影經常出現在各門相關學科中,卻總是得不到重視,導致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收效見微。因此,在教育體系上,要強化高校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系統性,廣泛采用多科模式、滲透模式、專題模式,推動各門學科形成合力。
不得不說,很多高校所開展的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內容枯燥單一,脫離學生日常生活,不僅難以達到生態文明意識養成的預期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造成培育結果與培育目標的背道而馳。因此,在培育內容方面應該充分考慮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特點,貼合學生日常生活,概念性知識以生活實例做補充,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提升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內容的親和力。其次,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有別于單純的知識和技能教育,它是一種新的“三觀”教育、德化教育和人格教育,不能將其當作應試教育,更不能以“一考定終身”的方式來評價培育的結果?;谏鷳B文明意識培育性質的特殊性,我們應該重視實踐體驗,開展生態體驗活動,使生態文明意識入耳、入眼、入腦、入心。
美國生態倫理學家克里考特曾生動地對公共環境與人的生態意識做出如此描述:“當我看到褐色的淤泥堵塞著河水……我狹隘的個人利益并未受到影響,但不知怎么地我個人還是受到了傷害。”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政府加強生態管理,以作為生態文明意識養成的環境載體。如果生態環境惡劣、公共環保設施不健全、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的話,大學生在進行生態文明行為和參與環境保護活動時可能會覺得有心無力,從而打擊參與生態文明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公共環境管理,加大對高校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支持力度,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為民、生態文明建設利民、生態文明建設全民行動的良好社會氛圍。利用良好的生態氛圍提升公眾的生態審美,喚醒生態文明意識,激發建設生態文明的積極性,為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養成打通思想通道和群眾基礎。
對傳統文化的樸素情感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心理,極易使人在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和態度上產生共鳴,如果將其作為生態文明意識養成的文化載體,將事半功倍。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對事物的認知經常讓位于對思想傳統和習俗道德規則不加評判的接受既是因襲性,其表現是:偶爾努力趨向自主的行為,但是經常回歸到‘合乎規矩的事’?!盵4]每個民族生態觀念的形成都是在人與自然界的交互過程中逐漸得來,對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同時,頗具民族特色的風俗習慣、生產方式、人文環境也使各民族對自身傳統的生態觀念不斷得到認同和強化。因此,大力弘揚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化和生態倫理精髓,為生態文明意識培育輸送精神原料、夯實思想基礎,是喚醒大學生生態文明覺悟的最優選擇。譬如,道家“見素抱樸”“崇簡抑奢”的生活態度與新時代生態文明所倡導的綠色生活理念和理性消費理念相契合。再譬如,儒家崇尚的“天人合一”“仁民愛物”與新時代生態文明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契合。這些都是能夠大力推動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養成的重要抓手。
在網絡科技高度發展,自媒體平臺廣泛使用的今天,網絡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徑。網絡新媒體符合高校大學生的獵奇心理,像微信、抖音、微博、今日頭條這樣的網絡新媒體平臺在大學生中的使用頻率極高,如果我們把這些新媒體作為生態文明意識的傳播載體,將大大提升生態文明意識養成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其次,由于網絡是一個開放式、交互式的交流平臺,學生可以在網絡上主動與他人交流生態文明思想,就生態文明話題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攝取生態文明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還可以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在未來的生態文明實踐中會顯得更為主動和自覺。因此我們可以借助網絡新媒體平臺,打造一個面向廣大在校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的信息窗口和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