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旭
槳聲,是我們水上人家的一首老腔,這首老腔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無論身處何地,記住了槳聲,也就記住了故鄉。
故鄉地處江南水鄉,這里被譽為著名的魚米之鄉。家就在堤岸上,出門就是煙波浩渺的湖水,在這里,家家戶戶都有一艘小船,小船不大,但卻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捕魚、上學、走親戚、上集市,都離不開小船。小船,是漁家的天、漁家的地。
從小,我就生活在小船上,我是聽著小船的槳聲長大的。槳聲悠悠,槳聲清亮,槳聲像一首老腔,字正腔圓,唱出了水鄉的蒼涼和富饒、悠久和厚重。
家里有一艘小船,每當父親出門捕魚時,總是帶著我。我興高采烈地坐在船頭,父親劃著槳,槳板輕輕地滑過水面,潛入進了碧水中,頓時,槳聲打破了清粼粼的湖水,打破了水鄉靜謐的湖泊。
小船悠悠。我歡喜地將手伸到水面上,湖水輕輕劃過掌心,癢酥酥的。父親邊劃著船,邊笑道,小心別讓浪花咬破了手。我懵懂地問道,浪花有嘴嗎?父親笑道,有啊,這寬廣的湖面就是湖水的一張大嘴啊!我將手舉到自己眼前,發現這湖水咬得很舒服,舒服的心也樂開了花。原來這世上有一種咬,咬得讓人心花怒放。
到了湖中間,父親用力撒開一張網,網在空中像一朵盛開的花兒。魚網沉到湖里,水面一片寂靜,不一會兒,父親開始收網,漁網沉甸甸的。父親將魚網拖上船,只見漁網里全是活蹦亂跳的魚:那銀白的鯽魚、鵝黃的草魚、白里透紅的鯉魚……令人目不暇接。我興奮地用小手在船艙里到處亂抓,弄得滿臉滿身都是水。
父親揶揄地說,別掉進魚里變成了一條魚。
望著清澈的湖水,我想,要是真能變成一條魚該多好。
打魚回來,父親做上一道麻辣糖醋大鯉魚。那細膩的魚肉,嘗上一口,頓覺味美醇香,余香繞舌。由于貪吃,還被魚刺刺過幾回呢,但這絲毫不減我吃魚的熱情。
夜晚,在夢鄉里,我還常常聽到湖面上傳來的槳聲。那槳聲,就像一首首美妙的小夜曲,伴隨我進入夢鄉……
湖里有一所水鄉小學,小學校就在一條大船上。每天上學,家長們從四面八方劃著小船向大船劃來,每條船上都站著背著書包的小學生。湖面上,響起一陣此起彼伏的槳聲,那槳聲,就像一首雄渾的樂曲,在湖面上回蕩,回蕩在每個孩子的心里。
在學校里,老師會教學生們一門特別的課程:劃船。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學會劃船,這門課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水上人家的孩子,劃船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只有學會了劃船,才是一名合格的水上人家的孩子。
槳聲,拍打著水面,發出雜亂的聲音,老師一一糾正著劃槳的要領。許多水上人家的孩子,因為從小和家人在船上生活,早就學會了劃槳的技能,這門功學起來,感到格外輕松。
一個叫田螺姑娘的女生,雖然長得很纖弱,但她劃起槳來,槳聲鏗鏘有力,一招一式,像個老船工。老師常夸田螺姑娘槳劃得好,將來一定是個合格的漁家姑娘。田螺姑娘羞澀的笑了。
我劃槳這門課一直學不好,田螺姑娘成了我的偶像,我常想,我要是像田螺姑娘劃得一樣好就好了。放學了,田螺姑娘就手把手地教我劃槳。漸漸地,我劃槳的技能有了很大提高,也能劃出鏗鏘有力的聲音了。
老師說,槳聲,是我們水上人家的一首老腔,這首老腔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無論身處何地,記住了槳聲,也就記住了故鄉。
那時,對這句話的意識還不太了解,但老師把槳聲比喻成一首老腔,卻讓我記得清清楚楚,她讓我感到了一種自豪和力量。
長大后,我離開了故鄉。但故鄉的槳聲,卻常在我耳旁回響,它是我生命里的一首老腔,永遠是塵世里最優美的旋律,讓我的心永遠向往著故鄉的方向。
李鐵摘自《中國中學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