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萍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我國的感染率約為50%[1],HP 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消化系統疾病密切相關[2,3],臨床研究證實,用鉍劑四聯方案根除HP 可加速潰瘍愈合并顯著降低潰瘍復發率[4,5],并且能夠部分預防癌前病變患者胃癌的發生[6]。因此,HP 檢測對于胃癌及癌前病變、消化道潰瘍等疾病的診治至關重要。本研究對我院2018年700 例健康體檢職工分別做HP、血糖、血脂、肝腎功能以及癌胚抗原、甲胎球蛋白檢測,并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7月參加健康體檢的職工,納入標準:年齡40~60 歲,近1 個月未服用過質子泵抑制劑、鉍制劑和抗生素等HP 敏感藥物者。排除已經確診為糖尿病、高脂血癥、消化性潰瘍者。700 例職工中男400 例(57.14%),女300 例(42.86%),平均年齡(48.75±5.97)歲。
1.2 方法
1.2.1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 采用口服上海欣科醫藥有限公司生產的規格37KBq14C 膠囊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具體方法:空腹或者禁食3h 后受檢,受檢者用水吞服14C 尿素膠囊后,靜坐等待15min,然后從呼氣口往卡內呼氣2~5min,直到卡上指示片的顏色由藍色變為白色即完成。將卡插入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儀(安徽養和醫療器械設備有限公司,型號YH04D)進行檢測。檢測結果:DPM值≥149 為陽性,即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DPM 值<149 為陰性,即未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1.2.2 血生化指標檢測 健康體檢者早上空腹抽取靜脈 血5ml,采 用OLYMPUS AU400(日本OLYMPUS光學株式會社)檢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谷丙轉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Scr)、尿酸(Uric acid,UA)和膽固醇(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甲胎球蛋白(α-fetoprotein,AFP)采用羅氏cobas e411 電化學發光儀檢測。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連續型變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差異使用t檢驗,分類變量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采用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幽門螺旋桿菌的影響因素,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HP 陽性與陰性者相關檢測指標比較依據14C呼氣試驗檢測結果,將體檢者分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組和幽門螺旋桿菌陰性組,兩組相關指標檢測結果見表1。女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年齡、TC、TG、LDL-C、Scr、BUN、UA、AST、ALT、CEA、AF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HP 感染影響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血脂、血糖、肝腎功能、癌胚抗原和甲胎球蛋白指標與HP 不相關(P>0.05)。見表2。

表1 HP 陽性與陰性者相關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表2 HP 感染影響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是通過改變胃十二指腸粘膜防御與侵襲因素間平衡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胃粘膜炎癥的發生。其機制為:①幽門螺旋桿菌經口進入胃,部分被胃酸殺滅,另一部分在胃竇部粘液層附著,通過鞭毛穿過粘液層,定植于粘液層與胃竇粘膜上皮細胞表面,誘發局部炎癥和免疫反應,損害局部粘膜的防御、修復機制[7];②通過誘發胃泌素分泌釋放增多,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增加,致侵襲因素增強;③產生尿素酶,分解尿素產生氨,氨對上皮細胞有直接的損害作用,能夠降低粘液中的黏蛋白含量,干擾細胞的能量代謝,還可以中和反滲入粘液內的胃酸,形成有利于幽門螺旋桿菌定居和繁殖的微環境,使感染慢性化;④產生空泡毒素引起細胞損傷,使上皮細胞炎癥介質釋放,菌體細胞壁LewisX、LewisY 抗原引起自身免疫反應[8,9]。目前HP 的檢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侵入性方法,主要是快速尿素酶試驗、胃粘膜組織切片染色鏡檢和細菌培養;另一種是非侵入性方法,即13C 或者14C 尿素呼氣試驗,無痛苦,患者依從性好,準確性高,胃粘膜組織切片染色鏡檢和13C 或者14C尿素呼氣試驗是HP 檢測的“金標準”。本研究采用14C 尿素呼氣試驗,結果顯示男性和女性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有明顯差異,女性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高于男性,可能與女性樣本量少、納入人群的不同遺傳背景等因素有關,仍需大樣本的研究證實。
有研究報道HP 感染與血糖和糖尿病腎病尿白蛋白形成相關[10~14],Simon 等[15]于1989年首次報道HP 感染可能與糖尿病有一定關系,Gen 等[16]的研究顯示,根除HP 能顯著降低空腹血糖及胰島素抵抗指數,其機制為HP 感染能夠導致慢性感染,引起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及白細胞介素-1 等炎癥細胞因子釋放,從而抑制胰島素分泌及誘導胰腺β細胞凋亡。HP 感染還能影響胃內瘦素、胃促生長素、胃泌素及胃生長抑素等的分泌,對胰島素敏感性和葡萄糖穩態產生影響[17];然而,Sotuneh 等[18]的研究表明HP 感染率在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者中無明顯差異。本研究結果也顯示,HP 感染與血糖和腎功能不相關。
也有研究提示,HP 感染能影響正常的血脂代謝[19~21],推測其機制可能是慢性HP 感染通過脂質體激活白介素6、γ-干擾素和腫瘤壞死因子-α等多種細胞因子,抑制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從而使含高濃度脂肪的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的降解減少和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增加,最終導致血脂增高;本研究結果顯示,HP 感染與血脂也不相關,可能與本醫院健康教育宣教要求食堂低鹽、低脂、低糖膳食以及職工接受教育層次高,保健意識強,患高血糖、高血脂的職工不多有關,或是樣本量不夠,有待擴大樣本量做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與陰性者轉氨酶、癌胚抗原及甲胎球蛋白無統計學差異。關于轉氨酶、癌胚抗原及甲胎球蛋白與幽門螺旋桿菌的關系,目前還缺乏更多的研究,今后需較大的流行病學調查及機制方面研究以明確二者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