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聚玲
(平山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平山 050400)
平山縣是一個山區農業大縣,全縣總面積2648km2,人口50萬,耕地面積45.2萬畝,人均耕地0.9畝。人地矛盾成為制約平山縣農業發展的最大瓶頸。食用菌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非常適宜在平山縣規模化推廣。一是占地少、效益高,房前屋后、溝溝岔岔都可種植;二是平山縣海拔層位懸殊,從111~2 281 m,相對高差2 170 m,氣候獨特是生產食用菌的優勢;三是食用菌產業發展前景較好。平山縣的食用菌生產始于20世紀80年代,最早是河北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在平山縣進行科技扶貧,在平山縣大吾鄉的夾峪村、平山鎮的孟家莊村、溫塘鎮的青楊樹村3個水庫移民村開始示范種植,栽培品種以金針菇、平菇為主,規模一直不大。2000年以后,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將食用菌產業列為全縣特色農業的主導產業,積極推廣,科學運作。2016年以來,在平山縣委、縣政府產業扶貧工程的引領下,積極創新產業發展機制,目前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總產量6800t,產值達到3.6億元。涌現了“脈源”、“田映綠”、“孟綠”、“進學”等多個食用菌知名品牌。“平山木耳”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平山縣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獲評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其主要經驗做法是:
創新完善龍頭企業與種植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一是“三金”模式。農戶以土地、資金等形式入股合作社或龍頭企業,通過流轉得租金、入股分紅金、務工獲薪金,三方面獲得收益,實現增收致富。潤眾食用菌產業園、菌聚園食用菌產業園是“三金”模式的典型代表。二是“大園區小業主”模式。對于思想保守、資金不足的貧困戶,由企業出資建棚,并搭建生產物資、技術培訓、管理規程、品牌銷售等平臺。農戶以黑木耳棚為單元進行競爭承包,并簽署管護合同。當地農民通過個性化、多樣化種植提高收益,實現了“不離家門創業,足不出村打工”。三是“小業主大園區”模式。該模式是“大園區小業主”模式的倒置,潤眾產業園創新探索了引導貧困戶利用扶貧政策資金在產業園建立黑木耳生產大棚,讓龍頭企業托管的新模式,化零為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農戶不用管理就可有收益。四是“訂單生產模式”。種植戶與龍頭企業訂立購銷合同,雙方約定黑木耳的品質、數量、時限、收購價格等事項,農民根據合同組織生產,企業按合同要求收購產品,建立了穩定的產品供求關系,解決了一家一戶分散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問題。
以平山縣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契機,用工業園區的管理理念創建現代食用菌產業園,促進產業集聚和融合。政府幫助龍頭企業融資建設集食用菌生產、產地初加工、倉儲物流等功能的現代黑木耳生產園區,并在各鄉鎮建設菌棒制作場,其它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可以在園區或鄉鎮的菌棒場建設出耳基地,發展“菌棒集中高效化生產+農戶分散標準化種植”模式,推動黑木耳產業的標準化、規模化。
一方面,平山縣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北省農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簽訂了合作協議,聘請中國農大王賀祥教授等多名知名學者成立了食用菌產業專家委員會,吸收栽培技術、加工銷售、產業政策、社會經濟等多領域專家成立食用菌產業專家組,從菌種選育、設施設備、栽培基料、研究開發、品牌培育、質量監管等環節為食用菌產業發展問診把脈。另一方面,平山縣組建了自己的“土專家”團隊,由農牧局和食用菌協會牽頭,組織農牧局食用菌技術人員、龍頭企業技術人員、基地種養大戶通過多種形式的食用菌知識普及宣傳、技術培訓活動,提高菇農資源保護意識和科學生產觀念,提高標準化生產技術的覆蓋率。“洋專家”與“土專家”相結合的科技支撐模式,實現了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支撐引領全縣食用菌產業創新發展。同時,縣政府與河北農大成立了河北農業大學農業產業研究院,作為河北農業大學助力平山縣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常設機構,并在農牧局下設綜合服務站,作為研究院日常辦事機構。綜合服務站由2名以上農大的專家教授和縣政府調配的5名涉農單位高職稱技術人員組成,進一步為平山黑木耳產業的發展在科技創新上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