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奉先
(海倫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 黑龍江 海倫 152054)
農民增收問題歷來是農業農村問題的重點和難點,農民收入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響國家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給,還制約著農村經濟發展,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近年來,雖然農民收入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態勢,但農民增收的基礎仍比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較缺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在當前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的背景下,要把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高上去,只有積極謀劃新形勢下農民增收新思維,并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增強保障,拓展空間,深挖潛力,才能有效提高農民增收的質量和水平。
農業生產收入一直是農民收入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為主線,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高效化、產業化、特色化。根據各地的資源、區位、現有農業項目及龍頭企業實際,不斷克服小農經濟的思維定勢和等待觀望的畏難情緒,樹立大農業、大市場觀念,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在調整模式上,立足于發展一個項目,掛靠一個企業,積極探索“基地+農戶”模式,形成吸引外來資本、接受產業轉移、展示地方農業特色和形象的集聚效應。深入挖掘糧食生產潛能,不斷提高糧食產量、質量和效益。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穩步提高糧食單產和品質。采取綜合配套措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出率和比較效益。
立足發展畜牧業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構建區域化、差異化、規模化的區域發展布局;調整糧、經、飼面積比重,實現畜牧業對糧食的就地轉化和過腹增值。持續推進傳統的小規模、大群體的生產經營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方式轉變,形成“以構建畜牧科技示范園區和現代化示范場為引領,以建設大型養殖基地,規模養殖場為主導,以發展養殖專業合作社為紐帶,以發展家庭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為方向,全面帶動普養”的全新發展格局。選擇一批產業基礎好、有較大發展潛力的村,采取綜合措施,實施重點推進,再建設一批規模大、標準高的專業村,提高畜牧業規模經營的比重和專業化生產水平。
實施好“陽光工程”、“轉移就業培訓”等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途徑,鼓勵勞務輸出和農民進城就業。通過舉辦形成多樣的實用技術培訓班,不斷提高農民的種養管理水平和外出務工能力。充分利用勞動力就業基地的市場和信息優勢,以商會、同鄉會和經紀人為中介,加強勞務品牌的宣傳,提高服務質量,穩定和擴大就業容量,努力開辟新的就業門路。加大勞務市場建設力度,鼓勵支持發展中介組織,培育萬人勞務經紀人隊伍,促進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加大勞務基地建設力度,增強基地吸納能力和就業穩定性。鼓勵農民依托城鎮建設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創辦商貿、服務、運輸、建筑等實業,不斷壯大勞務經濟。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上連市場、下接農戶的牽動作用,通過資金扶持、供銷服務、科技滲透、信息引導等手段,把分散于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納入企業化的生產經營體系,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積聚效應。以農牧業資源優勢做平臺,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快形成產權主體多元化、經營機制市場化、運行管理現代化的現代企業模式,鼓勵引導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工商資本進入農村開發利用農牧資源,建立大農場、大種植園、大養殖場等現代農業企業,大力實施企農、企村共建和院農、院村共建,建設與農民利益結合更加緊密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躍升到新的層次。
充分發揮院校共建、科研院所、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糧食高產創建等載體作用,加大實用增產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圍繞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對農民廣泛開展培訓。建立首席專家制度,鼓勵科技人員廣泛參與種養業高產高效攻關。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協會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技術服務。支持民營科技力量開展經營性技術服務。加強以品種試驗示范為主要內容的科技園區建設。通過技術的實際應用和推廣擴大,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水平。
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引入市場機制,允許土地轉讓、租賃和抵押,促進土地使用權向大戶有償流轉,引導農民自愿、自覺走上規模經營的道路。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培育土地中介組織和評估機構。探索適合當地發展的多種土地流轉模式。鼓勵、引導和支持各類工商企業投資農業,建立大農場、大種植園、大養殖場等現代農業企業;依托臨近農場推進土地流轉,充分發揮農墾資金、機械和技術等優勢,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對通過流轉土地實現規模經營的組織和農民,在良種補貼、大型機械配備和各項支農專項資金上給予重點傾斜。
按照政府引導、自愿協作、強化服務的思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發展原則,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作用和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鼓勵和引導更多的農民參加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龍頭企業和農村大場、大戶為牽動,通過村級組織和各類能人的引帶,不斷發展壯大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特別是股份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逐步健全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功能,實行質量標準、產品品牌、生產技術、市場信息、產品銷售等多方面的統一服務,并隨著實力的壯大,興辦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在合作社內部實現農產品的多次增值,使專業合作社及社員獲得更多的贏利。扶植各類生產經營大戶,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他們來帶動各地種養業的發展。
發揮資源、氣候、位置方面的優勢,圍繞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發展具有地方優勢的特色經濟項目,堅持以特色取勝,造就精品,創建名牌,重點培育有綏化特色和優勢明顯的農副產品和優勢產區、特色農業產業帶,形成“一村一品”,逐步提升農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著眼于打造特色產業人才先進群體,重點對村負責人或致富帶頭人進行特色產業技術培訓,培育一批政治素質好、帶領農民致富能力強的隊伍,確保實現“一村一名特色產業帶頭人”。
加大對農產品市場的建設力度,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在農產品生產相對集中的區域城鄉建成布局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銷售市場。加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力度,增強市場的輻射功能,落實“綠色通道”政策,優化農產品流通環境。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搭建農業部門與批發市場、營銷主體的信息交流平臺。進一步發育多元糧食市場主體,壯大糧食經營隊伍,拓寬糧食購銷渠道,搞活糧食現貨及期貨貿易。充分發揮品牌效應,以寒地黑土綠色品牌為依托,整合域內特色農產品資源,在具備條件的地方,組建成立特色農產品經銷公司,搞品牌經濟,直接與大型連鎖超市開展“農超對接”,擴大市場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