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翔
(哈爾濱市呼蘭區黃土山林場 黑龍江 哈爾濱 150500)
黃土山林場位于呼蘭區東部,林場南為松花江北岸的沼澤區,北與楊林鄉、二八鎮、方臺鎮農業區接壤,東為楊林鄉農業區,西為方臺鎮,地理坐標為東經 126°59′12″ ~ 127°04′36″,北緯 46°04′55″~46°00′44″,屬丘陵地貌,由水蝕形成的丘陵漫崗,林場境內有松花江流經本場31 km,背江一條屬松花江支流,離黃土山林場1 km,東部有漂河,面積10 km2。
2005年以來,黃土山林場共實施封山育林工程2 533.33 hm2,三北造林工程38 hm2。其中封山育林分別是2005年封山育林333.33 hm2、2009年封山育林333.33 hm2、2010年封山育林333.33 hm2、2011年封山育林333.33 hm2、2014年實施封山育林533.33 hm2。2015年實施三北造林工程38 hm2。2017年實施封山育林666.67 hm2。
2.1 人工植苗造林。項目造林區位于松花江北岸,黃土山林場的荒山荒地、水土流失嚴重地帶,土壤以沙質壤土為主,項目造林方式為人工植苗造林。
2.2 苗木。主要選用樟子松容器苗,苗木質量達到省標Ⅰ、Ⅱ級苗。
2.3 整地。樟子松容器苗為人工穴狀整地,整地規格為40 cm×30 cm。
2.4 造林密度。荒山荒地栽植樟子松容器苗,造林密度為1 100株/hm2,株行距為3 m×3 m。
2.5 栽植。采取頂漿造林,嚴格按照技術規程起苗、包裝、運輸、假植,栽植時做到“五不離水”,確保造林成活率。

2.6 幼林撫育。采用帶狀或穴狀幼林撫育,連續進行3年5次,即2、2、1制。第1年第1次撫育造林后至6月份,實行鎬撫,撫育內容為扶正、擴穴、松土、除草,擴穴直徑達到50 cm。第2次撫育7~8月份,實行刀撫,帶狀或穴狀割除影響樹苗生長的雜草,茬高5 cm以下,幼林撫育做到不傷苗,不壓苗;第2年撫育方法同第1年;第3年刀撫1次。
2.7 補植。對造林成活率較低的地塊,在雨季利用容器苗進行全面補植,達到造林標準。
2.8 檢查驗收。造林后,按 《中央財政造林補貼檢查驗收管理辦法》,在當年7月份,林場自行幼林普查,10月份林業局核查組逐地塊進行面積核實和成活率驗收,凡是面積、樹種、造林密度合乎要求,地塊或小班平均成活率達到90%以上,視為造林合格,并按照國家有關政策適時兌現有關補貼或補助。
3.1 生態效益。生態工程建設完成后,將使生態環境徹底改觀,人居環境更加舒適,空氣更加清新,江河水質得以凈化,局部小氣候得以調節,噪音污染明顯減弱,小流域的治理使人們的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得以保障,農村的臟亂差和窮山惡水等現象得到有效治理,生態工程的建設不僅僅起到降低污染、恢復植被、防風固土、改善環境和防災抗災的作用,同時對于美化環境、陶冶情操、提高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存質量都具有莫大的益處。
3.2 經濟效益。通過中央財政造林補貼試點項目,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林分質量,森林蓄積量將大幅提高。40年后,人工栽植樹種將進入成熟期,每公頃林木蓄積可達90 m3,每公頃可出材63 m3,每立方米按500元計算,每公頃產值可達3萬元。
3.3 社會效益。生態工程的建設為農業的穩產、高產帶來強有力的環境支持,土地資源的利用更加合理,農業產業結構更加優化,隨著環境的改善,對招商引資、吸引外資、提升產業升級換代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使環境建設也能轉化為積極的社會效應。
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特別是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黑龍江省林業可持續發展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穩步前進的動力,是全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堅實基礎,是維護國土安全、改善生態環境的有力保障,是恢復地力和培育森林資源、保障農牧業穩產高產的有效途徑,是改善和優化人民生存環境的具體措施,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需要。該工程的實施必將為推動黑龍江省的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表1 街道景觀主體影響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