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奧 汪 楊 安運華
(長江大學 湖北 荊州 434025)
街道既是城市的“骨架”與“脈絡”,更是城市內重要的公共性外部空間,街道承擔著交通與生活的功能,是城市生活中最活躍的地方[1],對于鄉鎮而言更是如此。道路景觀具有很強的動態性和展示性,是重要的線性景觀之一[2]。湖北地區的鄉鎮大多由一條或幾條主要街道貫穿,且街道往往是國道、省道或旅游專線的一部分,這使得鄉鎮街道既承擔著服務功能,還承擔著重要的交通功能,甚至某些時候還承擔著文化旅游宣傳功能。但由于長期以來積累的問題,該地區鄉鎮街道景觀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適應不了當前發展的需求。本文以仙桃市剅河鎮街景改造設計項目為例,對湖北地區鄉鎮街道改造提出新的思路。
1.1 剅河鎮位于湖北省仙桃市西南部,剅河鎮主要街道—剅河大道貫穿全鎮,是旅游專線—毛通線的區段之一,全長1.85 km,是318國道方向前往夢里水鄉風景區的必經之路,是典型的線性景觀空間(如圖1)。由于長期以來規劃及資金投入上的問題,該街道面貌相對落后,亦存在諸多問題。
1.2 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 無統一規劃,建筑風格混亂。由于長期以來小鎮缺乏規劃,既沒有對老的建筑風格進行延續,也沒有做新建筑風格的統一,導致建筑各式各樣,沒有統一的建筑風格,色調與形式上都缺乏統一感,造成小鎮立面空間景觀效果較差,雜亂無章。
1.2.2 街道配套設施混亂、缺失。街道配套照明高壓、輸電高壓、弱電等管線密集,尤其在交叉路口處,增加了小鎮垂直空間的雜亂感;部分商鋪、民居對門前的鋪裝進行了私自改造,造成人行道鋪裝混亂,部分區域甚至沒有鋪裝;缺乏坐凳等供人群休息的區域,顯然是一種功能上的缺失。
1.2.3 街道綠化不夠,且缺乏合理的設計,樹種大多為直徑15~20 cm的香樟,大部分區域綠化缺失。
1.2.4 缺乏對人流與車流的管理。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亂停放的現象普遍,大量人行道空間被停放的車輛占用,使街道空間更加雜亂;人行道缺乏有力的導向性,存在明顯的安全隱患。
1.3 發展優勢。剅河鎮街道人行道寬度普遍大于8 m,街道起始處有1 000 m2的閑置空地,有足夠的設計空間,且少量街頭綠地零散分布在街道中。在該鎮大力打造桃花特色小鎮的大背景下,為剅河鎮賦予了自身的特色文化——桃文化。在此基礎上,已有帶桃文化特色的廣場與公園建成,能夠成為小鎮亮點。另外,作為通往“夢里水鄉”景區的必經之路,該鎮具有巨大潛在旅游開發價值。
道路景觀影響因素包括景觀客體和景觀主體2個方面。景觀客體是指空間構成模式[3~4],包括道路景觀本身,以及與其有關聯的區域、歷史、文化等;景觀主體主要指觀賞者[3]。景觀客體與景觀主體既有自身的獨立性,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因此,既要分別考慮,還應適時的結合考慮。
2.1 景觀主體分析。參照劉濱誼[3]等對于景觀主體的論述,本文僅對景觀主體中觀賞者的觀景點進行了分類(表1),隨著在道路景觀中所處的位置不同,人的運動方式、觀景方式、使用需求等都發生著一定程度的改變,這些差異化的觀景需求或使用需求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人群對景觀客體的客觀需求。

2.2 景觀客體分析。景觀客體主要包含人行道與車行道、街頭綠地、周邊建筑、地域文化等方面(表2)。
2.2.1 人行道與車行道。關于人行道與車行道的研究已有大量文獻對其進行討論[5~8],對設計元素、結構比例、人行區域與停留區域尺寸、城市家具、鋪裝設計、車行道路面設計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闡述。結合本案例中景觀主體的需求特點,筆者總結認為,人行道與車行道需要遵循以下原則:①功能性原則:人行道配套設施須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有明確的分區,對人停留區與行走區有明確的劃分;合理的安排停車位,滿足機動車、非機動車停放需求等。②生態性原則:道路需要有足夠的綠色植物以防塵降噪;③美觀性原則:街道鋪裝、小品、城市家具等應與小鎮風格相符合;④文化性原則:地域文化元素需要在小品、城市家具等元素上體現。
2.2.2 街頭綠地。街頭綠地在20世紀90年代就出現了,相關研究已趨于成熟[9~10],其設計原則也大都聚焦于人本原則、美學原則、生態性原則、文化性原則等方面。而在本案例中,街頭綠地既是小鎮居民活動或休息的節點,也是路過游客觀景的亮點,因此其功能更多則應側重于功能性、文化性以及宣傳性。
2.2.3 周邊建筑。周邊建筑對于街道景觀的影響主要在于建筑外立面對于街道立面景觀的影響,而針對建筑外立面,其改造原則也相對固定,即整體與歷史特色延續原則,合理性可視原則,可持續原則,經濟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11]。
2.2.4 地域文化。近20年來國內的風景園林、城市規劃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們的生活環境大大改善,但景觀的地域性特色喪失的現象也十分明顯[12],這顯然是不好的,湖北地區的小鎮街道風貌顯然不能與北方的小鎮相同,也不能與南方的小鎮相同,而應該對本土的地域文化有所承載。
街道景觀包含元素眾多,首先將零碎的街道景觀整合起來,以達到統一的效果,而在追求統一感的同時,還需要保證有一定的變化,使街道不至于顯得刻板。本案例中的剅河鎮以桃花為自身特色,著力打造的是“桃花小鎮”的概念,而街道景觀中的城市家具、街頭綠地等都為其文化內涵的表現提供了載體。3.1 路面整合,簡潔統一。人行道設計中對鋪裝進行了統一,鋪裝材料以灰黑色調為主,增添街道景觀的穩重感。在圖案構成上,橫向條紋強化了橫向的延展性,使圖案視覺效果上更寬,而縱向條紋恰恰相反,會使其視覺效果上更顯修長;并且,縱向條紋有向前的引導性,催促人群加快行走速度,而橫向條紋與之相反,有使人放慢腳步的傾向。綜合上述兩點,為了增加街道視覺效果上的寬敞度并配合閑適安逸強調慢生活的小鎮風格,在鋪裝圖案設計上多采用橫向抽條的設計(圖2)。小鎮原有行道樹為香樟,考慮到香樟作為當地鄉土樹種,具有生長勢良好、綠量高、成蔭效果好等優點,因此在設計中延續小鎮原有的香樟,以樹池的形式貫穿整條道路。針對車輛亂停放問題,在車行道兩側增劃機動車停車位,人行道上增設非機動車停車架,加強對人流與車流的管理。

3.2 豎向整合,刪繁就簡。豎向空間的亂象,其主要癥結在于凌亂的廣告牌、電線、房屋立面等,因此,豎向空間的改造相對簡單,設計中對空中的弱電管線進行了入地處理,對部分破舊的廣告牌進行拆除,保留少量廣告牌改造為宣傳小鎮“桃文化”的LED顯示屏。設計中綜合考慮到房屋立面改造,工程量大,造成影響較大,因此,借鑒“針灸式介入”的理念,即以較小的影響方式對環境進行改造,以達到明顯提升景觀效果的目的,僅對現有建筑外立面加裝特色“桃文化”雨棚,以增加小鎮建筑之間的關聯系與文化性。
3.3 文化整合,突出桃韻。“桃,兆春之木也”,“桃文化”的概念自古有之,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結合案例中的剅河鎮打造“桃花小鎮”的愿景,設計將“桃文化”、“桃元素”以傳統的形式滲透到街景中。街頭綠地以桃花為主,或成片,或三五叢植,配以“桃文化”相關的地雕;配套的城市家具則多以“桃文化”為題材;街道入口處則利用桃文化景墻、桃文化小品、桃文化牌坊等景觀元素,圍繞“桃文化”進行重點打造。

表2 街道景觀客體影響因素分析
仙桃市剅河鎮的街道景觀問題在湖北省地區有著一定的代表性,許多鄉鎮的街道與之有著相似的問題,在改造設計中首先必須找準其根本問題與矛盾所在,分清景觀主客體,找準景觀主體對景觀的使用需求與觀賞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街景對于文化的承載,則是其靈魂所在,缺乏文化內涵的景觀往往逃不了流于俗套的命運。只有這樣,才能使小鎮街道景觀在滿足居民、游客需求的同時,還能成為一代代人的記憶、一個鄉鎮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