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明 湯音平
早在我國古代孟子曾說過“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意思是說 “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而如今這種說法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格言,“規矩”、“方圓” 亦延伸為良好的常規和行為習慣。在音樂的海洋里此處的 “規矩”、“方圓” 即指一段段適合幼兒年齡階段,集童趣、藝術、有效為一體的音樂常規,如:入室常規、站坐常規、練聲常規、歌唱常規、表演常規、演奏常規、合作常規等等,把這些訓練放在音樂中進行,并試圖用這些音樂常規來規范幼兒參與音樂活動中的各種行為,讓幼兒在濃濃的音樂氛圍中輕松愉快地完成相關音樂體驗。
音樂是一種語言藝術,常給人以 “美” 的聽覺盛宴。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主要是初步萌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興趣。而 “美” 始終與真和善的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普通音樂教學中,力圖使真善美三個方面達到最佳的協同,使之和諧統一,才是最理想的教學,當然這也是幼兒音樂教育要求的教育。在幼兒的音樂活動中建立有效的音樂常規是一個成功音樂活動的前提和保障,是一個新的幼兒音樂教師成長的標志,是幼兒音樂活動中的有趣小插曲,亦是評價音樂活動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而在幼兒音樂活動中,對于一個新的幼兒音樂教師來說,建立好一套音樂常規尤為重要。
音樂常規關系到幼兒感受體驗音樂的切身效果,若是缺少音樂常規,加上學齡前的幼兒自控意識薄弱,好動好表現,以致幼兒很難形成良好的音樂習慣,從而影響整個音樂活動的整體效果。當一個幼兒音樂教師建立好一套音樂常規,給孩子一個井然有序的音樂學習氛圍,幼師在這種和睦舒適的環境中共同享受音樂,學習音樂,健康成長。
幼兒音樂教學有著其特殊的性質、特征和功能,加上學齡前幼兒的特殊的年齡特點,只有在音樂常規中始終堅持真善合一,領悟蘊含在音樂常規中美,才能更好地組織音樂活動。
幼兒時期主要的活動形式,也是促進幼兒心理發展特點的主要手段。因此精心設計不同的音樂游戲環節,用音樂游戲的方式規范幼兒的音樂課堂言行,力求在愉快的音樂氛圍中讓幼兒快樂地接受音樂常規訓練,快樂舒適地享受音樂活動中的美。改變傳統教師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對幼兒吆喝 “安靜”,“問好”,“坐好”,“圍圈圈”,“起立” 等等音樂課堂的管理用語,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不同風格的幼兒歌曲或者音樂片段,通過音樂這個載體與幼兒進行和諧有趣的游戲,轉被動叫嚷為主動吸引。例如:通過音樂游戲 “我是國王”,幼兒跟隨扮演 “國王” 的人進行音樂聲勢的練習,作為課前安靜的音樂常規,幼兒在游戲角色中很認真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聲勢的模仿上了,自然就沒有喧嘩。再比如:在課堂禮貌教育方面,借助鋼琴用簡單的旋律,進行 “問候禮” 的游戲環節,教師可加入音的長短、高低、輕重、連斷等基本要素進行師生間的問好,幼兒很樂于去模仿老師運用的問好方式,并用相應的感覺做出 “你問我答” 的快樂回應。
早在我國古代, 《樂記》 中就提出了 “致樂以治心” 的觀點,孔子也說過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都認為高尚音樂對健康的社會風氣的引導、對人類道德修養的培養、對社會陳規陋習的改變,都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幼兒音樂活動中,摒棄對幼兒進行情感勒索,虛張聲勢的舊觀念,而是借助音樂環境,通過課堂上每一個簡單的肢體動作、眼神,歌唱的正確站姿、坐姿等美的要求,潛移默化地對幼兒個體產生良好的常規養成教育。始終堅持“音樂教育的二重指向”,即音樂方面的教育和通過音樂進行教育。堅持從細微入手,從點滴開始,把握好時機,以最簡單最應景的方式來給幼兒一個最深刻、最有效的音樂規則訓練。例如:在幼兒活動秩序不佳時,利用一個簡單的 “我的身體都會響” 的節奏語,就能很快的讓幼兒繼續集中注意力,跟上你的節奏,進入到你的音樂中來。再如,歌唱活動《感謝》 是幼兒很受感動很喜歡的一首感恩的歌曲,在教會他們感謝的手語后,在之后的音樂活動中可以適當地應運這些手語跟幼兒進行肢體上的交流,減少語言上的吵鬧,也能進一步增強幼兒的專注力。這些簡單的語言或是肢體動作,其實目的都是用最簡單,最貼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方式去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更好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得到愉悅的身心體驗。
音樂是被譽為 “世界上最美的語言”,理所當然美的課程中亦需要美的 “音樂常規”。那何為美的 “音樂常規” 呢?音樂作為藝術領域中的重要部分,在幼兒的音樂活動就必須不能缺失藝術性,在音樂常規培養中也應始終堅持音樂的本體性,堅持音樂中的美。從音樂常規素材方面來講要給予美的音樂、美的節奏、美的動作指令;其次教師要堅持做好美的示范,用美的教態邊做示范邊跟幼兒建立音樂常規;另外教授幼兒辨別美的欣賞標準也是至關重要的,只有他們學會去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發現美的能力,才能在音樂活動中更好地自覺、自主地學習。如在 “師生問好歌” 的活動中,為了增加幼兒對這一簡單常規環節的真愛度,可以在前面加上 “變魔法”,帶上微笑,變出一個又大又甜的蘋果,然后聞一聞,嘗一嘗,并在原來的歌詞 “小朋友們好” 中加入 “哈或嗨” 的語氣詞,增加問好的常規的氣氛,提高幼兒對此項常規的記憶和興趣。另外盡量用美的音樂來代替傳統課堂中的 “請安靜、別吵啦、請起立、請坐下、請休息” 等用語,如借助鋼琴彈奏一小段旋律的上下行來引導幼兒建立起立和做下的常規,再如彈奏一段歡快的音樂引導幼兒找好朋友,類似這樣的常規都是跟音樂息息相關的,不僅照顧到了幼兒的年齡,更重要的是圍繞了音樂的本體特征,在何時都貫穿音樂知識,給幼兒美的享受和熏陶,通過這樣專業的方式給幼兒美的享受的同時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常規訓練。
建立良好的幼兒音樂活動常規,對提高音樂活動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幼兒音樂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愛、和諧,能使我們的音樂活動動而不亂,靜而不乏,師幼融洽,幼兒自主,著實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
作曲心語
作曲家作一曲,必定有所感于心故發為音。同時在他作品中,他必定無意中將自己的個性和盤托出。我們如能知道作曲家生平、性格及其所以作此曲之理由,那么我們對于他的作品,當可以有較深的欣賞。
——黃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