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 波
2018 年l2 月18 日中央授予一百名改革先鋒稱號,其中音樂界作曲家施光南上榜,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施光南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傳統文化音樂藝術的弘揚,堅持把愛國作為音樂創作的永恒主題,譜寫了許多時代贊歌,引起億萬人民的共鳴,激勵著一代代青年奮發進取。讓音符與祖國母親的心脈一起跳動,這是施光南音樂人生的一大亮點。
一、接受祖國傳統音樂藝術的熏陶,扎下讓音符與祖國母親的心脈一起跳動的堅實根基。他1940 年出生,1990 年去世。從而我們可知,他是同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以后成長起來的。據他去世后大量報刊的介紹,他在少年時代就接受傳統音樂藝術的熏陶,雖然他的家庭環境并不具備較好的學習音樂條件,但在學校里,在社會活動中,他接受了社會主義音樂的啟發和引導。特別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新中國的音樂文化生機勃勃的大好年代。這個年代的社會音樂生態繼承著 “五四” 新文化運動以來的音樂成就、發揮三四十年代戰爭年月里我國進步音樂家的戰斗精神,發揚著我國民間音樂與古代音樂的優秀傳統,也正開放著世界進步音樂文化影響的大門,音樂美育在這個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占有一定的地位。施光南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種環境中培育成長的。從哲學觀點看,外因雖然有這樣好的社會音樂生態環境,但主要還是旌光南的內因起作用。他除了參加社會上的 “音樂欣賞會”、“作曲講座” 等等之外,特別可貴的是,他對民族民間音樂有著廣泛的興趣,小小年紀就熟悉京劇的各種板腔。據時任中國音協主席李煥之1953 年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時說,這次匯演給他打開了民間音樂的豐富寶庫。施光南發現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這么動人心弦,于是,他對民間音樂熱愛和學習。除民歌外,還學習各種說唱音樂,并能摹仿各種不同的地方風格與走字行腔的韻味來演唱。可見,如果說一個作曲家的成長需要具備天才因素的話,那么,后天的生活經歷與個人的勤奮及不懈的進取,才是使天才成長、開花、結果的根基。離開這一根基,任何天才的幼苗都要枯萎而一事無成。
二、不受某種 “浪潮” 影響,堅持讓音符與祖國母親心脈一起跳動。施光南的歌曲創作題材是多樣的,重大題材與非重大題材不限。他縱情抒懷,歌唱黨和祖國,歌唱祖國美好的山和水,歌唱勞動和戰斗,歌頌友誼與愛情,既歌唱各族人民的生活風貌,也歌頌世界人民的往來。這從施光南留下的千多首作品可以證明,以及從《施光南歌曲選))的三百多首獨唱歌曲看,足見他是一位優質高產的作曲家。然而,正在他歌曲創作的黃金時期,卻遭到十年浩幼的無情打擊。但是,他仍然用頑強不懈的歌曲藝術創作精神,去對抗各種限制、禁錮和圍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1976 年 “勝利的十月” 人民舉杯歡慶粉碎文化劊子手的時候,他譜寫了《祝酒歌》,他在談到對這首歌的創作體會時說:“在十年浩劫中,不僅整個國家遭受災難,我自己的藝術生命也被扼殺了……當這些文化劊予手被推下歷史舞臺時,我的內心該有多么激動!壓抑了的創作激情如開閘的潮水一般奔流。我急切的要用音樂來表達這億萬人民所歡慶的勝利……就在這種不可抑制的創作欲望下,盼來了《祝酒歌》 的歌詞……它生動感人、豐滿而又概括、既有對過去回顧,又有對勝利的慶祝,更有對未來的信心。我覺得這正是我想要表達的情感,也是廣大群眾共同的情感……我的直感告訴我,這首歌曲不能只譜成一首歡樂的舞曲,而應在慶祝的基礎中帶有時代印記的深沉感以及向未來進軍的昂奮情緒。”(施光南: 《談〈祝酒歌〉 的創作》,發表在《長江歌聲》 1979 年第三期)。由此可見,他的音符是和全國人民心脈一起跳動的。所以《祝酒歌》 成為一首劃時代之作。它表達了億萬人民群眾歡慶勝利的喜悅心情。歌曲采用了帶再現的復二部曲式結構。從音調上講既有北方戲曲高亢的特點,又帶有南方小調抒情的特色;既有新疆、西藏的小數民族音調,又帶有江南民歌韻味,集東西南北中之大成,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
三、不受某種 “趕時髦” 思潮左右,讓音符與祖國母親的心脈一起跳動。一個有創作個性和主見的作曲家,是勇于堅持自己的創作道路而不受任何思潮影響的。施光南的作品說明他是一首有見解有抱負的作曲家,他不受某種趕時髦的思潮左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種被人們稱為 “時代曲” 從海外、港澳傳來,后來演變成 “流行歌曲” 在我國大中城市的一部分人中,特別是一部分青少年中日益擴散、蔓延著,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這部分人的藝術情趣、審美要求、精神面貌、生活向往乃至人生觀、價值觀等各個方面產生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成為一個令人關切的社會問題。此時施光南在創作完《傷逝》 交響樂,又投入到歌劇《屈原》 的創作。當時社會上已經流傳著西方的流行音樂,傳統的民族音樂已很難俘獲年輕人的心。有人勸他 “寫一部歌劇花的時間精力又多又不討好,不如寫點‘時代曲’之類的東西來錢……” 而施光南的回答是“ 我不愿去趕時髦……”。也有人希望他去當官,可施光南眉頭一皺說 “我不當什么官,我的所長是音樂,一離開音樂我的事業就完了?!?這可真有二千多年前陶淵明那種 “不為五斗米折腰” 的勁頭。他不象一些人把金錢、權力看得比真理、公義還重要,為了錢財、權力可以放棄真理,放棄公義。而施光南確有藝術家的人格。他不僅不去趕時髦,他在音樂創作中除了從民間歌曲、說唱音樂和戲曲唱段吸收許多美的特征進行創作的同時,他相當部分歌曲的旋律,具有他自己的旋法。有的低回婉轉,情意綿綿,如《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于1981 年《音樂輔導》 第三期刊發了我對這首歌的歌評);有的音域寬廣,起伏跌宕,如《北京啊,你是偉大祖國的心》;有的是特性音型的重復、移位,顯得爽朗而樸實無華。在開放改革大潮之初的1982 年,他創作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以描繪我國廣闊的農村土地上生機勃勃的興旺景象為內容的。整首歌曲充滿著樂觀精神與愛國熱情。采用簡潔的樂段帶副歌性質的曲式結構,在三段歌詞中,以 “希望的田野上” 為背景,分別從 “家鄉”、“理想” 和 “未來” 三個方面展開,通過歌聲一一深入人們的腦海,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祖國農村的由衷戀情。當A 樂段結束后,緊接著用一個寬廣舒展的過渡樂句,帶出合唱聲部演唱,以歡快雀躍的對比復調聲部作為背景襯托,讓人們對故鄉田野的未來充滿著希望。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近來,聽到一種呼聲 “要提高我國的音樂文化水平和音樂的生態環境”,言下之意,我們的音樂水平不高,有些落后了。是的,如果不落后,那些庸俗的東西怎么能乘虛而入、抵擋不住?!而且至今仍然有人執意叫好。此外,有的熟視無堵,有的干著急……。情況有點象清朝末年的中學與西學之爭、科舉與學校之爭。但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改變現狀,決不能象西太后那樣,先是盲目捧外,后來又盲目崇外。中央把音樂界施光南樹為榜樣,他的音樂人生很值得我們學習。是時候了,讓我們很好地回顧昨天,面對今天,展望明天,少點盲目性,少些浮躁,對我國音樂事業要有些戰略思想和措施。否則,歷史將會給我們以更大的報復??傊?,人民需要心靈的歌唱,音樂家應成為人民的知音.在這樣一個基點上思考和探索問題,身體力行,我們的音符便能和中華大地母親的心脈一起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