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榮
2019年1月25日上午在人民日報社,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這次講話是就媒體融合,特別是全媒體建設講得最全面、最完整、最清晰的一次。
在現實工作中,很多人還在糾結媒體融合到底是個啥玩意?是不是將不同傳統媒體聚合在一起,將產品多樣化,將傳播渠道多元化,時不時做一兩個爆款產品,組建一個融媒體中心或中央廚房,就完成了媒體融合?這種模糊認識還是很普遍的。其實,從全球范圍看,媒體融合提出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可以看到,媒體融合就是一個發展過程,不是終結,是所有媒體全媒體化的過程;媒體融合就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是通過各種媒體相互融合,最終實現全媒體化的手段,全媒體才是目的。因此,媒體融合一定是個過渡性的概念,全媒體才是終極目標和最終形態。了解了兩個概念的區別,就好理解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的“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這樣的要求了。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什么是全媒體?習總書記的講話明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全媒體就是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
全媒體就是全程媒體,也就是說全媒體將是一個全時空的媒體,能夠覆蓋人與信息交流全程的載體。有了5G、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后,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將前所未有地實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及,也無人不用。任何時間節點、任何空間所在都可以進行人類傳播,真正做到最大化地釋放人類社會最為重要的四個資源,即人、物、財、信息的互動潛力,從而可能最大化創造出由此而帶來的各種價值。
全媒體就是全息媒體,也就是說全媒體將是一個全現實(真實現實+虛擬現實)傳播的媒體,能夠觸達人所有感官的、使人有完整體驗的載體。5G,加上超高清4K乃至超超高清8K廣泛應用,特別是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全息沉浸式交互技術普遍應用之后,人類將不僅實現真實現實連接,更能夠實現虛擬現實連接,使得人與虛擬世界完全對接,而且在智慧的萬物互聯時代,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界限也可能基本消除,人所有的感官都可以被調動,人的體驗將可以被完全觸發。
全媒體就是全員媒體,也就是說全媒體將是一個全連接的媒體。5G連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比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等,可以實現所有人連接、所有物連接、所有資金連接、所有信息(數據)連接,同時還可以實現所有環節、所有過程、所有時空節點的連接。人類社會的所有資源都可以數字化,并被作為數據進行傳輸與傳播。人類社會的所有傳播都是網絡化的,從而每個要素之間都可以是連接的,并且是最短途、最高效的交互和交換。人類社會的所有行為又都可以是智慧化的,基于人腦智慧與人工智能,進行最合理、最有效決策與行動,實現社會進步。所有連接點都貢獻信息,所有連接點都分享信息,所有連接點都從萬物互聯中獲得紅利。
全媒體就是全效媒體,也就是說全媒體將是一個能實現各種場景效果的媒體。人類社會將進入物聯網時代、人工智能時代,萬物互聯也就帶來了萬物皆媒。萬物互聯所有連接的節點,不論是人、物都可能成為一個釋放信息并分享信息的中介,也就是媒體。因此,全媒體就不僅是傳播傳統意義的新聞、娛樂等信息的業務功能型載體,而是要傳播數據、通過連接提供服務等的融合服務型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將賦能這種全媒體傳播,可以完成信息在任意時間、空間條件下,通過任意媒介到達需要到達的任意節點,在任意場景中都可以實現效果。
建設全媒體將是一個系統工程,同時全媒體也是一個生態系統,因此,需要從思維、技術、用戶、產品、業態以及機制體制等方面全面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