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
人與世界的溝通和一切生物與世界的溝通一樣都是生存的第一要素。但生物界憑借的是神經元的進化,而人類憑的是認知革命。只有人才有思維,所謂的認識邏輯可以認為就是思維。
計算機開宗明義是“計算”,不是認識與思維,但是今天人們已經從計算入手發現其基層單位是“算法”,繼而找到“算法”的底層是“辨識”,這是計算機帶來的最重要的涉及世界觀的路徑。
“辨識”作為計算機的基礎是計算機的核心價值所在,完全不同于“認識”。計算機不是用來“思維”的,而是用來“辨識”的,而由于有了超算,再復雜的“辨識”對于當代計算機而言都不再是難事。這樣,人類工具的革命性時代就到來了。
今天的日常生活中,“辨識”技術無處不在,從超市的掃碼支付到進入地鐵站的方便識別,從二維碼到刷臉應用、指紋識別……為生活帶來便捷?!氨孀R的革命”在逐漸拋棄“認識的進步”,即我們根本不用問這一切是為什么。人類從思維上借助邏輯完成“認識”“學習”,回到神經系統根據反應實現“辨識”和“算法”,究竟是人類的狂喜還是悲哀?
今天我們考察“辨識”需要借助認識工具——不是“思維”和“心理學”,而是“元理學”和“美學”。這樣我們就知道了“認識心理學”,甚至包含情感心理學的缺陷都需要“元理學”和“辨識美學”進行補充,而在人類的“認識世界”之外,有一個無比遼闊的“辨識世界”。
神經網絡是在生命誕生而人類遠未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其后始終伴隨人類的認識世界一同成長。一棵植物的神經網絡或者神經元可以告訴它在怎樣的水分和土壤中辨識養分與損害的元素從而趨利避害,它的葉片充滿可以產生光合作用的神經細胞,它的冠面懂得如何發揚頂端優勢而生長得更加優秀。還有譬如向日葵的神經網絡也知道為什么要隨著日光改變花朵的方向,以及一朵花的開與謝都與季節氣候相關。
這些生長的機能從哪里來?沒有辨識就沒有一切。人類在認識的道路上總是混淆辨識與認識的差別,辨識常常會是二元的、低級的、非常短暫的。然而辨識也是無所不在的,充滿記憶的,美的。世界的平衡與穩定,自然的生長與消亡,除了來自世界政治的理性安排,也來自生物界各自遺傳基因與生俱來的秘密辨識。人類的認識為自己規定思維的路徑,生命的辨識為生長打開無限可能性。
當今因為研究計算機的算法革命而令人類的認識重新接近神經網絡(神經元)的辨識性王國。我們知道,所謂“深度學習”正是回溯到神經網絡的辨識的學習。已經不會有人否認,辨識領域有很多維系著生命原發性的近乎一切的基礎,包括細胞生長發育和基因突變、編輯而重新創造萬物,其中的遺傳基因因素如何影響了整個生物資源和環境鏈條,等等。
將秘密的神經辨識網絡提升到人類學習的高度,甚至超越人類學習的能力,是因為計算機。在算法革命的追溯中,人類第一次發現“神經元的辨識”已經出現在計算機超算系統以及病毒的生成中。至今沒有人能解釋清楚何以生物界共同擁有神經網絡神經元的辨識活動,我們只能說它們就是“上帝的精子”。
人工智能不是基于人的認識和思維的智能,人工智能是基于神經網絡辨識開發無限接近終極算法的智能??茖W家說這是算法革命,其實神經網絡辨識是基本的“生命體征”,也正是從現在開始我們才重新發現生命并真正回歸生命——
從現在開始,人類的能力將不貴在思考和思維——思想者、科學家們除外。人類社會更大的進步,在于鏈接全世界的學習能力、辨識能力的神奇發展。電影產業因為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的進入將發生怎樣的變革呢?電影行業怎樣找到并看見自己的AI前景?未來已來,不妨打開腦洞,這應該首先成為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