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東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歸根到底在培養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為適應新時代要求,就要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把加快年輕干部培養選拔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著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充滿活力的年輕干部隊伍,為推動遼寧振興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近年來,我們在統籌規劃干部成長使用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制定干部培養使用“時間表”“路線圖”,分領域建立了年輕干部“儲備庫”,實行動態管理。開展“五個一批”活動,選派年輕干部到鄉村、信訪等市直部門一線崗位“墩苗”歷練。探索建立知事識人體系,出臺了干部平時考核暫行辦法,探索干部差異化考核,創新年度調研考核,考真考準考實干部實績,干部干事創業氛圍日漸濃厚。實踐證明,只有遵循年輕干部成長規律,給優秀年輕干部的健康成長鋪路搭臺、壓擔子,讓年輕干部明白“有為”與“有位”相輔相成,才能建好一支扛得了重擔、打得了硬仗、經得住考驗的新時代合格接班人隊伍。今后將圍繞中央和省委提出的建立源頭培養、跟蹤培養、全程培養的素質培養體系,持續把干部素質培養融入干部成長全過程。
明確識人導向,為年輕干部使用“立尺子”。有什么樣的用人導向,就必然有什么樣的選人用人結果。樹立危機意識,針對當前一些地區和單位干部隊伍年齡老化、梯次斷層、用人青黃不接等突出問題,站在關乎事業發展的高度來考量和謀劃干部工作。打破觀念束縛,破除論資排輩、平衡照顧、求全責備的傳統思維,注重實績、競爭擇優,對本質好、主流好的干部看準了就用,以改革和發展的眼光大膽提拔優秀年輕干部,讓熱衷于“鍍金”和“自我設計”的干部沒市場。明確標準、嚴格把關,汲取前些年有些地方“火箭提拔”年輕干部的教訓,堅持新時期好干部標準,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針對年輕干部特點,把那些品行好、善于改革創新、有活力干勁、有發展潛力、群眾公認的好苗子選出來,在艱苦環境中鍛煉成長成才。
創新育才模式,為年輕干部成長“鋪路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干部素質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是朝夕之功。著眼長遠需要,發揮黨校、毛豐美干部學校教育培訓主陣地作用,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綜合運用組織集訓與自主選學、本地培訓與異地現場教學、脫產培訓與在職自學、課堂教學與調查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對年輕干部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培養。教育引導年輕干部想明白當干部為什么、在崗位干什么,走好從政第一步,不貪圖名利,不當“兩面人”,不搞投機取巧,不玩花拳繡腿,認認真真踐行當老實人、講老實話、做老實事的人生信條。本著“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針對年輕干部不同的位次層級、崗位類別、發展潛能,并結合本地區的經濟建設和中心工作,提高應對嚴峻挑戰、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強化實踐培訓,通過定崗壓擔、多崗輪換、下派任職、上掛學習、外派鍛煉、應急磨礪、跟班幫帶等多種方式,使年輕干部經受多崗位歷練和關鍵崗位摔打,在組織跟蹤培養下壯筋骨、長才干。
完善選拔機制,為年輕干部干事“搭臺子”。從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高度,著眼近期需求和長遠戰略需要,堅持既要數量充足又要質量優良,制定年輕干部培養選拔規劃方案,優化班子年齡結構梯次配備標準,確保年輕干部培養選拔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推進。不拘一格選人才,多給年輕干部機會,在各級領導班子有空缺職數時,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配備有專業背景的優秀年輕干部。暢通企事業優秀人才進入黨政干部隊伍渠道,注重從企事業單位領導人員中擇優調任機關領導干部,在跨領域交流中培養復合型人才。鄉鎮黨委、政府換屆時,鼓勵選配“大學生村官”、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優秀村書記“三類人員”進入鄉鎮領導班子,讓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年輕干部都能脫穎而出,在創新創造中進發活力,干出新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