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丹青

從營口市老邊區招生辦派駐老邊區路南鎮歡心甸村任“第一書記”的耿靜河怎么也沒想到,自己來到了一個沒有土地的農村。面對眼前這個回遷樓林立、幾乎家家都有代步車的村莊,她有些迷惑了。
2008年,歡心甸村原有的4000多畝耕地,作為回遷樓用地,蓋起了回遷樓,村民變成了市民,同時也領到了一筆回遷補助費。與其他回遷的行政村相比,歡心甸村的回遷時間比較早,回遷補償水平有限。很多人用這筆回遷補助費購買了代步車,除此以外,存款和收入就所剩無幾了。于是,沒有土地就成為這個城中村無法繼續致富向前的瓶頸。這也是歡心甸村看似“富?!?,實則發展動力有限的根源。
如何才能打破制約村莊發展的瓶頸,有效地幫助村民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致富之路,是耿靜河思考的當務之急。
在走街串巷、深入村民家中走訪調研后,耿靜河了解到,很多村民在回遷失去土地以后,參加了政府組織的技術培訓,學到了一些技術,以外出打零工維持生計。但打工流動性大,又不穩定,一些村民對工作和生活產生了焦慮情緒。必須為村民找到一條就近就業的門路,從根本上解除村莊發展的后顧之憂,才是治本之道,耿靜河明確了工作思路。
耿靜河對周邊環境和社區資源進行了全面的了解和排查。通過調研發現,歡心甸小區二期園區地上、地下以及半地上的車庫加在一起,面積近2萬平方米,有巨大的資源閑置。而歡心甸村周圍布滿了大大小小的超市和市場,這些超市很多都缺少物資儲備倉庫,其中最受歡迎和關注的一家大型超市就對物資儲備倉庫有迫切需求。
這讓耿靜河喜出望外:這不正是與歡心甸村優越的地理條件相匹配的最佳資源嗎?
了解到這一信息后,耿靜河很快找到了這家大型超市的負責人,詢問他對于物資儲備倉庫的基本要求。經過洽談和溝通,很快與超市負責人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于是,耿靜河有了一個大膽的構想:將地下車庫租給大型超市做物資儲備倉庫,地上車庫用于興建社區養老中心,這樣,既能讓村民就業致富,又能讓老人們實現就近養老,可謂兩全其美。
耿靜河連夜寫出工作報告,在專項調研組深入基層聽取匯報的會議上,她將村里的資源和需求以及發展設想作了詳細的匯報,得到了上級的支持。目前,工作計劃正在逐步實施之中。
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扎實創業,耿靜河用自己的行動唱出了一首“駐村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