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初中階段一門基礎的必修科目,也是所有人文類科目的基礎,對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人文素養、綜合素質等起到關鍵性作用。教師在解讀初中課文內容基礎上有效發掘蘊含其中的人文元素,優化語文理論與實踐教學,讓學生在豐富情感世界、提升思想境界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擁有良好的心態以及高尚品德,在發展語文綜合實踐能力中高效培養人文素養。
課前預習是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引領各層次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培養人文素養等的關鍵性途徑。教師可以在分析語文教材與學情基礎上以人文素養培養為導向,完善語文課前預習環節,讓學生在完成課前預習作業中走進神奇的語文世界,在預習中有效感知人文知識。
以《孟子》二章為例,包括“富貴不能淫”“天降大任于是人也”,都是以“情操與志趣”為主題的文章。上課之前,教師要在分析教材基礎上明確《孟子》二章教學目標、要求、重難點等,包括蘊含其中的人文知識,結合班級各層次學生語文學習情況,在堅持因材施教原則基礎上,圍繞文本基礎知識、重難點內容,科學設置層次鮮明的預習作業,以微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有效滿足班級各層次學生語文學習需求。班級學生要以微視頻為導向,借助多種學習工具,把握《孟子》二章基礎知識,從整體上感知課文主要內容、思想情感以及蘊含其中的人文知識,再巧用多種可行的閱讀方法,高效閱讀文本的同時思考、探究、分析對應的思考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借助班級微信、QQ等互動平臺,和老師、班上其他同學進行良好互動、交流,共同探討自主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借助互動平臺跟蹤、了解班級各層次學生預習情況,對其進行針對性引領、指導,確保各層次學生都能高效完成課前預習作業,在和“富貴不能淫”“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文本以及作者對話、交流中,深化感知語文學科魅力以及文本人文知識、人文元素,樹立正確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奠定良好基礎。
初中生人文素養培養應與新課標下的語文教材深度聯系,教師在向學生傳授語文教材知識過程中要深挖教材中蘊含的人文元素,深化整合的同時完善語文文本教學,促使學生在理解、掌握語文新知識中有效培養語文學習興趣以及人文素養。
以《紀念白求恩》為例,教師要以班級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全面深化解讀《紀念白求恩》文本內容,在把握主要內容、主題思想、寫作特色等基礎上深入挖掘蘊含其中的人文元素。隨后,教師要針對文中人文元素,深化整合融入到文中的教學內容,在講解文本段落內容的同時科學設置思考問題,指導班級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自主思考,在問題解決中把握文本情感以及白求恩身上高貴的品質。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針對班級各層次學生回答情況,進一步深入挖掘蘊含其中的人文元素,結合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寫作特色等,科學設置探索性問題,在問題層層導入中引領班級各層次學生深入思考、探究,和文本及其作者有效對話、交流,和作者進行心與心碰撞,準確把握字里行間蘊含的思想情感,在學習白求恩偉大共產主義精神過程中培養高尚情操,與此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實時培養人文素養。
教師要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巧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創建基于教材文本的人文情境,將文本知識巧妙融入到其中,在知識點講解中對各層次學生進行有效人文教育,在感受文本人文情懷的同時深刻理解文本主題思想,培養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日漸塑造健全人格。
以《背影》為例,教師要注重在情境中感受人文情懷,巧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將文字、圖片、動畫等有機結合,在動靜結合、圖文并茂中,直觀、具體呈現文本中描寫父親“背影”的情境,在有針對性講解段落知識的同時和班級學生進行有效互動、交流,在具體化情境中,共同賞析文本段落相關句子,促使班級各層次學生順利走進文本情境,在理解文本段落內容中深刻感受作者蘊含其中的人文情懷。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進一步挖掘《背影》文本中蘊含的人文元素,借助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作用,將其動態化呈現出來,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圍,讓學生輕松、準確理解段落內容的同時不斷受到文本情感熏陶,在無形中培養人文素養,客觀呈現語文課堂教學亮點。
閱讀實踐是培養初中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路徑,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是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在把握課內閱讀基礎上進行合理化延伸拓展,深度銜接課堂內外閱讀的同時將人文精神合理化滲透其中,讓各層次學生在多樣化閱讀實踐中豐富文化積淀,高效培養、提升人文素養。
以“劉姥姥進大觀園”為例,選自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在課文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在延伸拓展課內閱讀中深化課外閱讀,開展閱讀《紅樓夢》整本書的實踐活動,實時滲透人文精神,設置不同層次的課外讀寫結合的實踐任務。比如,寫讀后感、點評章節人物、讀書筆記、微小說創作,讓學生把閱讀整本書和名著原文有效銜接,在走進《紅樓夢》古典名著世界中,深化感知名著情境、情感、內容、人物形象等,在把握主題思想、剖析人物性格特征等過程中,深化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學習名著人物身上高貴的品質。教師要客觀點評學生整本書閱讀情況,對其進行針對性輔導,在活用語文知識中,進行高層次語文實踐,不斷提升閱讀能力、豐富文化積淀以及培養人文素養。
實踐對提升初中生能力素養起到關鍵性作用,課外實踐可以對課內實踐進行補充、完善,將課堂內外實踐深度銜接,實現高效語文課程教學。教師要在聯系課內實踐基礎上進行合理化延伸拓展,分層設置語文課外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層次化實踐中學以致用的同時有效培養人文品質與素養。
以《再塑生命的人》為例,教師在分析、總結《再塑生命的人》文本課內知識、學生探究實踐等情況,圍繞“再塑生命”的深刻含義以及文本主題思想聯系現實生活,從語文聽、說、讀、寫四大層面入手,分層設置課后實踐作業,比如,影片賞析、美文閱讀分享、情景劇表演、創作小比拼,讓各層次學生在完成課外實踐作業中有效整合、應用掌握的語文新舊知識,實時鞏固復習課內,夯實語文理論基礎。教師要引領各層次學生走進《再塑生命的人》文本作者——海倫·凱勒,深刻體會文本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學習作者身上堅忍不拔、熱愛生活、好學敏思、敬愛老師等高貴品質。以此,在學以致用過程中發展語文基礎能力、有效培養人文品質、擁有高尚人格,在人文素養培養中實現全面發展,客觀展現初中語文教學特色。
總而言之,教師要從學生人文素養培養角度出發,構建高效語文教學課堂,和班級學生進行層次化互動、交流,在展現主體地位過程中不斷獲取語文知識與情感體驗,在學以致用過程中促進人文素養培養,在塑造健全人格中實現全面發展,確保素質教育理念順利落實到初中語文教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