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也開始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感受和體驗,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凸顯,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就顯示了這一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得到了充分激發,學習效率和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情境教學法主要是以教學內容為基礎,教師利用多媒體、Flash、以及情境短劇等生動、形象的方式為學生展示主要學習內容。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富有內涵的知識,特點鮮明、內容豐富,而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剛好可以改變課堂中枯燥、乏味的學習氛圍,更好地實現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學生通過學習語文可以獲取信息、表達情感,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是理解,而課堂導入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合理的導入設計會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情境導入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可以更好地讓學生進入到學習的情境中,和語文學習內容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感情基調。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黃河頌》時,教師在正式講授之前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曲《黃河大合唱》,然后讓學生跟著節奏一起進行演唱,進而讓學生跟隨著音樂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學習的情境中,深入了解黃河頌的內容。通過這種情境導入的方式,學生可以在情境中學習和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
古詩詞是在初中階段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內容,學生對古詩詞的掌握程度和教師的方法有直接關系,好的講授方法可以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在傳統的語文講授方法中,教師多數是將古詩詞逐字逐句為學生講授,然后再從全篇進行把握,進而讓學生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內涵,這種方式可以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的提升,但是卻無法深入理解作者思想,也無法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可以將動態的內容和學習的知識相結合,帶給學生較為直觀的感受和體驗。
例如,在學習《黃鶴樓》時,教師在介紹了古詩詞的主要背景之后,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相關的內容。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之佳作。這首詩首聯巧用典故仙人乘鶴歸去引出黃鶴樓。在運用多媒體時,教師可以將古詩詞中的飄渺之感細膩的表達出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從仙人乘黃鶴來此游憩的美麗神話,點出黃鶴樓,接著由仙人已離去,永遠不再回來,只留下黃鶴樓及晴川、芳草、漢陽樹、鸚鵡洲,與白云共悠悠千載,寄托思家的情結。通過多媒體的運用,學生可以對詩人在古詩詞中描寫的內容感同身受,進而深化對古詩詞內容的情感體驗。
除了借助外部的方式,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的主要內容親自進行實踐,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而這種方式在記敘文以及說明文中的作用表現得比較明顯,學生在親自操作中可以對學習的內容感受更真實,也使學習的內容更形象。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敬畏自然》時,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在課外的實踐中感受自然的風光,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的變化帶給自身的影響,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自然的熏染中感受清新,體驗自然中的美麗風貌。短劇對于中學生而言是比較有吸引力的一個新奇內容,在進行短劇排練的過程中,學生會對劇中的人物進行深入的揣摩,認識人物的主要特點。在學生進行準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旁進行指導,如文章中運用了哪些場景,文章中的人物有哪些具體特征,文章中有哪些句子有特別的深意,學生在排練之前會主動對文章內容有深入的研究,然后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比較細致的認識,進而內化學習內容。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會充分調動自身的思維,進而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實現自身綜合素養的不斷提升,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范進中舉》時,教師讓學生以短劇表演的形式為學生創建學習情境,學生在短劇中會對范進中舉的情態,家人的反應以及街坊四鄰的反應進行細致的描寫,然后在情境中深化對文章的認識和理解,在學生對范進的情感進行細致表演的基礎之上再進行放大,進而增強其舞臺感染力,突出人物特點,然后再針對文章中的人物的形象、動態進行細致的刻畫。通過運用短劇創建學習情境的方式,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豐富,同時在人物創作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都會得到明顯提升,學習質量和效率也會得到極大的提高,進而將知識更好的內化。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創設情境是一種相對有效的教學方式,也是一種對教學的創新,在情境中學生會更深刻地感知學習知識中描繪的內容和體現的人物情感。教師在運用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實際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實事求是的教學方法,優化自身的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豐富自身的學習方法,進而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