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慧敏
關于數額犯認識錯誤問題分析
葉慧敏
(廣州市司法職業學校,廣東 廣州 510440)
數額犯對于研究刑法中的犯罪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意指在刑法的具體分則條文之中,將犯罪行為對于社會的危害性大小之數額作為犯罪的基礎構成要件的一種犯罪的形態,理應得到理論界和實務的足夠重視。本文主要從數額犯的視角出發,結合我國目前數額犯的現狀,探索犯罪中認識錯誤與犯罪數額的有機結合,以期能夠提高理論界對于數額犯的認知以及實務界對數額犯的定罪量刑。
數額犯;刑法學意義;認識錯誤
在刑法學的視角,數額犯中的“數額”的含義包含著明顯的特定性特點,其一定要從以刑法中的現行規定作為衡量的標準。同時,在具體罪名的性質上,數額也要作為犯罪基本構成要件的條件之一。因此,探究數額犯的認識錯誤問題具有理論與實務的雙重意義。
我國的刑法與大陸刑法中關于犯罪構成等諸多理論上都存在著很多的、明顯的差異,正如陳興良教授指出的那樣,數額是一種具有一定經濟上價值的數目,并且這個財產上的數目具有固定的衡量標準,這便是數額犯的重要前提要件。關于數額犯在刑法上意義,特別是關于數額犯中數額性質上的問題,理論界長時間以來都存在著不同的質疑。其中主張構成要件說的學者普遍認為,數額僅僅作為成立犯罪的一個條件之一,如果犯罪人的犯罪數額沒有達到法律規定的最低數額,那么就不能認定為構成犯罪。這就意味著明確了數額犯中數額的性質,同時還附帶著一個問題需要進一步予以闡明,那就是數額在一個犯罪的構成要件中所處的地位,即判斷數額是否成為構成犯罪的獨立要件問題。一方面,數額在刑事案件的判斷過程之中需要同時進行量的判斷以及相應的價值判斷。數額犯作為刑法中的一種普遍種類,主要體現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之中,也有的體現在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以及貪污賄賂罪的章節。另一方面,單純的犯罪數額其實并沒有刑法上的研究價值,其必須結合刑法中的具體規定,然后再推斷出數額所能體現的社會價值。因此,如何正確地理解、認定和更地對數額犯進行定罪量刑,進而厘清數額犯中認識錯誤的具體情形以及能夠強化對數額概念的正確理解就顯得尤為關鍵。進一步講,數量只能作為數學上的一個概念,但是價值量或者刑法上數額卻屬于經濟學的具體范疇。對于盜竊等具體的數額犯犯罪來說,只有真正的將數量轉化為被社會所認可的價值,才是具有了刑法上的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數額是事物自身價值的正比,凸顯出研究數額犯在刑法學理論上的意義。
數額認識的認識錯誤應當從刑法的視角予以闡述,數額認識代表著行為人在進行犯罪行為的過程中,在刑法上關于數額的具體規定沒有產生清晰的一個認識。對于數額認識錯誤的理解,多數刑法犯罪中都有明文的規定。犯罪數額的認識錯誤,也往往發生在當事人對于貨幣或犯罪中實物的行為對象自身的經濟價值所發生的認識上之錯誤。對于這些相似的具體案件,究竟應該如何定性并予以進一步的處理,其實在法律實踐中也有很多的爭議。在之前的刑事實務中,關于盜竊“天價葡萄”“太空豆角”科研試驗品案件的具體定性問題,一時間引起了刑法理論界以及司法實務屆的廣泛討論。主要的爭議點就是數額認識錯誤的判斷問題,但是至今對數額認識錯誤問題,刑法理論界還是沒有形成一致的共識。具體來說,2004年7月6 日,哈爾濱有一個竊賊從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疏菜花卉分院的實驗棚里偷摘了培育的“太空豆角”,在市場上僅僅賣出了110 元錢,但是后來經過道里區價格認證中心的鑒定報告,做出“太空豆角”的市場價為 24700 元價格評估。這個案件的定性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個盜竊人的行為能不能構成犯罪,肯定說和否定說所各自持有的兩個觀點在是否犯罪的結論上就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按照罪刑相適應的原則,法院判處的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相一致。本案中盜竊者認為豆角的價值比較微薄,并沒有認識到這個豆角是實驗的太空豆角,行為人自身其實并沒有預見到財產價值之大。但是因為多方的原因,實際上所竊取的豆角價值卻大大出乎自身的價格判斷。雖然在客觀上數額達到了較大或巨大的程度,但行為人在主觀上的惡性比較小??傊?,這個案例雖然小,但它卻具有典型性也涉及到刑法基本原則的相關概念,比如定罪的時候需要考慮主客觀相一致的標準。只有當犯罪者的主觀心理狀態與客觀的實際行為所造成的損害之間不一致,這時應該怎樣處理犯罪者的罪行,至今理論也還是沒有進行深入研究,而且學術界也未形成一個被廣泛認可的通說,所以遇到這類問題就會產生數額犯認識錯誤上的諸多困惑。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理論界對于形式違法性認識上的維度呈現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一方面,犯罪人在發現自己盜竊的數額出現錯誤之后,如果沒有采取任何的補救措施,而是出現積極地將這部分財物非法的據為自己所有,此時便轉化為特殊的“事后故意犯罪”,這不能被認定為認識錯誤。因為在行為人具有確定的盜竊數額巨大或者特別巨大的財產意圖的時候,對于行為人來說,這種盜竊的意圖與盜竊的數額之間并不相排斥,這從行為人在事后的犯罪意圖上也能夠體現出來。另一方面,犯罪人對于自然屬性的認識,這屬于事實層面的判斷;而對于財產數額利益的認識,這就涉及到價值層面的范疇。對于數額犯中的數額認識錯誤,這個問題在哲學思想上存在不同,也因為不同判斷主體自身的文化水平、生活經歷甚至思維方式上都存在著不同。但是,從刑法的角度,認識行為性質是行為的前提,沒有對行為事實的認識,就不可能認識行為的危害性。對行為性質的認識是行為人在認識行為事實的基礎上對自己行為屬性的一種規范性價值判斷,這也是對行為人進行責任非難的認識上的準則與根據??傊覈谭ǚ謩t中并沒有單獨的規定數額犯的犯罪,數額犯基本上都是學者根據自身對于刑法條文的理解所作出分析的結果。由于目前我國刑法對盜竊罪、詐騙罪或者侵占罪等財產犯罪在構成要件上都要求危害結果中具有“數額較大”的要求,這就意味著我國刑法所規定的財產罪的所有行為對象也應該包含著“數額較大”的數額對象。
數額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犯罪的時候的貨幣或者財物的經濟價值出現認識上的錯誤。換句話說,數額認識錯誤意味著行為人在主觀上認識到財物價值與客觀上的實際經濟價值之間出現了不一致的問題。這時候如果行為人對自身所做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沒有正確的認識,同時對于刑法中所規定的危害性沒有一定的認識,一般情況之下就應該根據其行為的結果所涉及的數額,進一步確定其具體的刑事處罰范圍。在我國的刑法中,雖然對一些數額犯所對應的處罰幅度沒有細致的規定,但應該通過一系列的司法解釋和規定進行明確的解釋。從數額犯的犯罪數額角度討論認識錯誤的問題,具體指的就是案件進入訴訟程序之后,司法者所考量的是在結果上影響罪與非罪的數額。在認定數額犯的過程中,行為人自身肯定應該要對罪名的構成要件中的數額有一定的認識。諸如,在判斷職務侵占罪的時候,行為人在實施侵占行為之時,其主觀上需要對涉嫌侵占的財物的數額具有認識,并進一步判斷自己通過侵占行為所可能獲得的實際利益;否則,行為人的侵占行為不僅承擔風險還會變得毫無意義。此時也需要犯罪人在客觀出現認識錯誤的時候,其主觀上的犯意具有明確性。行為人在進行相應犯罪行為的時候,有時雖然在心里認為涉案的數額相對較大、巨大或特別巨大,但由于實際的涉案物品自身的特殊性,在客觀上只達到數額較小或者沒有價值的程度。比如,一個犯罪者在盜竊倉庫中成箱物品時,自認為每個箱子中有 20 臺機器,實際上只有 10 臺,但因為這時候行為人在主觀上對所要竊取的財物的數額具有明確的認識,只是由于客觀的實際情況,導致自身沒有完全實現盜竊20臺機器的犯罪目的。可以做這樣的歸納:數額認識錯誤就是指因為行為人基于自身的認識能力局限,在實施犯罪的實際過程中主觀上對財物數額的認識與物品的實際價值之間出現偏差或者不正確的認識,就造成出現主觀認識與客觀事實所不相符合的現象。
犯罪人對于數額的價值存在認識上的錯誤,主觀意識上的數額較小,但實際上卻產生數額較大、巨大或特別巨大的嚴重后果??陀^上的行為結果與主觀認識中數額較大的認識錯誤,在犯罪的構成不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其一,有的行為人在主觀上只是希望盜竊或者搶奪數額較小的財物,行為人以為自己的行為只是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一般違法行為,行為人希望竊取數額較小的財數額,這時的認識錯誤是行為人對自身行為的認知錯誤,不再涉及到社會大眾對于這起案件中所涉財物的價值層面的判斷。對財物的故意占有不能等同于刑法意義上的犯罪故意,否則就容易混淆行政法上的一般違法行為與刑法中犯罪行為之間的界限。如果行為人自身對于數額發生了認識上的錯誤,起碼在一般普通人的認識水平上阻卻了這部分數額對于社會的危害性,此時的行為人不僅不應當遭遇道德上的譴責,更不能被認定為犯罪故意的情形。其二,行為人在主觀上應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侵犯的是公共財產、他人的私有財產,自己所實施的盜竊行為或者犯罪行為侵害的是有價值的財產,行為人對被盜物品價值的固有認識其實并不能影響到刑法對于其行為的評價與影響。只要行為人在主觀上的認識與客觀上犯罪的構成要件具有同一性,這種認識上的錯誤就不會影響犯罪故意的成立。由于犯罪數額類似于一種規范層面的構成要件要素判斷問題,這時候就需要憑借一定的標準進行價值判斷,需要考慮行為人對數額認識的精確以及了解的具體程度。所以,在司法實踐過程之中考量數額認識錯誤問題的時候,往往不能過于要求行為人對于犯罪數額具有精確的認識。如果行為人自身真的不知道竊取財物的真正數額,或者自身對于財物的實際認知與心里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差距,這種差異是否能夠真正影響到行為在道德上受到的譴責性?此時在判斷實際的違法程度是否會存在差別?如果此時行為人主觀中認知的財物價值遠遠低于財物的實際價值,這時如何判斷盜竊行為的危害性和違法性?這些疑問都是犯罪中數額犯認識錯誤應該思考以及解決的問題。
犯罪數額的認識錯誤通常就是指行為人在主觀上的認識與實際所發生的客觀事實之間出現的不一致現象。不同學術背景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有著不同的認識。行為人自身對于犯罪對象數額上的認識錯誤,如果超出了一個犯罪構成要件所要求的必要限度,這就會實際影響到故意的成立要件以及行為人所承擔的具體刑事責任。對于數額認識錯誤的觀點在理論的歸類上具有不明確性,同時反映出我國刑法理論上對于犯罪的規范構成要件以及構成要素方面的薄弱性。其一,主觀標準說認為行為人在實施犯罪的時候,其主觀上應該具有侵占財物后毀壞財物的犯罪故意,這被大多數學者認同。其二,刑法中的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需要在確定和追究一個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之時,必須具備客觀上實施了危害社會、違反刑法的行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者過失這兩個方面的要件。因為刑法的目的在于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他人的合法法益。數額犯中所要求“數額較大”或者“數額巨大”標準,不是在強調財產的自然屬性,而是突出財產的社會屬性。這種社會屬性是一種被社會大眾按照一定的標準所認可的依據,恰恰側重財產的內在屬性與內在價值。當我們在研究數額認識錯誤問題的時候,需要考慮行為人在數額問題上所存在的主觀、客觀兩方面的差異,不能僅僅地單純看行為人一方的供述,而是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基礎之上作出判斷。以上述的盜竊科研試驗品案件為例,如果行為人對于自己所盜竊的葡萄或者豆角屬于科研試驗品的特殊性質具有自己的認識,就正??梢哉J定行為人存在對于所盜物品的價值上“數額較大”或“數額巨大”的認識,這種情況之下就不存在數額認識錯誤的討論情況。綜上,對于盜竊罪等財產性犯罪的數額的研究,也同樣能適用到其他的數額犯罪之中,對于這樣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具體的案情、證據進行具體地分析。
研究數額犯的認識錯誤問題,對于探究刑法中的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具有很大的意義。刑法中的數額不僅僅體現在具有減少刑罰適用的功能,其存在還能夠讓我國刑法的量刑標準更加精確化以及減少量刑適用上的隨意性。在判斷數額犯認識錯誤的問題時,必須注意以及考察行為人在數額認識上主客觀區別,而且應該綜合案件中的各種事實判斷行為人對數額的經濟價值方面的認識,這是真正的符合刑法的嚴密邏輯。
[1]楊志國.數額犯若干爭議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學院,2016.
[2]付浩星.數額犯認識錯誤問題辨析[J].法制與社會,2017(5):284-285.
[3]肖業忠.數額犯中數額認識錯誤的評判[J].政法論叢,2017(4):137-144.
[4]董麗芳.盜竊數額認識錯誤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6.
[5]高銘暄、王作富主編.新中國刑法的理論與實踐[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594-595.
[6]周光權.偷竊“天價”科研試驗品行為的定性[J].法學,2016(9):10.
[7]黃麗勤,周銘川.盜竊數額的若干問題[J].吉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17(6):5.
[8]趙秉志.應合理界定犯罪故意的認識內容——解析違法性認識是否屬于犯罪故意之內容[J].中國法學,2015(5):1.
[9]謝望遠,柳忠衛.犯罪成立視野中的違法性認識[J].法學評論,2016(3):3.
2019—01—02
葉慧敏(1985—),女,湖南湘潭人,廣州市司法職業學校講師,法學學士,研究方向:刑法學。
D924
A
1673-4564(2019)02-0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