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美 崔善姬
延邊州朝鮮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
金美 崔善姬
(延邊第一中學,吉林 延吉 133000)(延邊州教育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本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量表對延邊州朝鮮族11所小學和9所中學的1364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經統計分析顯示:延邊州朝鮮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處于中等水平。建議延邊州朝鮮族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與課程改革相結合、與家庭、社區教育相結合。
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延邊州朝鮮族;問題;對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處于轉型階段,競爭壓力較大、父母過高的期望以及學生心理調節能力差等種種原因,使得中小學生發生心理疾患的人數出現增加趨勢。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也是如此。為了了解延邊州朝鮮族中小學生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衍生出的心理健康問題現狀,本文在調查了延邊州的8個縣市中的11所小學和9所中學學生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中小學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因素,并探索相應的調適策略和發展策略,為延邊州朝鮮族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表1 延邊州朝鮮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基本狀況(M± SD)
根據表1結果表明,延邊州朝鮮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處于3分以上的維度較多。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各項維度中學習焦慮(M = 8.07)的得分處于高分階段,表明中學生存在學習焦慮上的心理問題。孤獨傾向處于低分階段,其他維度均在中等階段。小學生得分最高的也是學習焦慮(7.17),得分最低的維度為孤獨傾向,且均處于8分高危分數以下。
以上結果可知,延邊州朝鮮族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狀況整體處于中等階段,且中學生的各維度各分均高于小學生的得分,表明隨著年級的上升在心理健康上出現問題更為明顯。因此,學校需要重視與加強心理健康上的教育與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
(1)父母學歷在朝鮮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的差異檢驗
表2 父親學歷在朝鮮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的差異比較
表3 母親學歷在朝鮮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的差異比較
父母學歷在朝鮮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的差異檢驗結果得出,朝鮮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總分以及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沖動傾向等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比較發現:只存在父母學歷為高中以下的朝鮮族中小學學生得分顯著高于父母學歷為專科或本科及以上學歷(見表2、3)。
(2)家庭收入在朝鮮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的差異檢驗
表4 家庭收入在朝鮮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的差異比較
如表4所見,不同家庭收入的朝鮮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除了自責傾向、沖動傾向兩個維度以外其余均存在顯著差異。事后比較上可知,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在各個維度上顯著得分高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學生。
(3)伴讀情況在在朝鮮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的差異檢驗
表5 伴讀情況在朝鮮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的差異比較
對不同伴讀程度在心理健康問題總分及各維度上的方差分析發現,不同伴讀程度在心理健康問題總分以及學習焦慮、孤獨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上存在顯著差異。通過進一步比較分析發現,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上,“無伴讀”朝鮮族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雙親伴讀”得分,且差異顯著;在孤獨傾向、身體癥狀、沖動傾向以及總分上,“雙親伴讀”和“單親伴讀”的朝鮮族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分低于“無伴讀”學生,且差異顯著(見表5)
表6 地區差異在朝鮮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的差異比較
為了了解不同地區對朝鮮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比較了不同縣市的朝鮮族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得分。檢驗發現,不同地區的各種心理問題得分表現出極其顯著的差異。從心理問題檢出率由高到低的得分情況看出,朝陽川(鄉鎮)地區的朝鮮族中小學生在心理健康問題上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地區的學生,琿春地區的朝鮮族中小學生在心理健康問題上得分較低于其他地區的學生得分(見表6)。
總體上延邊州朝鮮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得分介于2.28 -8.07分之間,處于中等水平。在各項維度中,學習焦慮、自責傾向、身體傾向、過敏傾向、學習以及情緒等方面心理問題較多。
在影響源上,家庭背景因素是延邊州朝鮮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因素之一。據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教育局2016年的統計,延邊地區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生) 共計13453人,其中中小學朝鮮族留守兒童9002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66.9% 。“單親伴讀”“無伴讀”的朝鮮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顯著高于“雙親伴讀”的學生,表明完整的家庭結構對朝鮮族中小學生影響較大,其原因為“單親伴讀”或“無伴讀”的朝鮮族中小學生家庭大部分側重于外在的環境和支持,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個體差異及其自身具有的發展與成長的心理資源。
整體上看,延邊州的城鄉之間在教育環境、教育設備、師資配備上都存在著差距。調查結果顯示,琿春市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中小學朝鮮族學生較少于其他縣市,朝陽川地區的朝鮮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較高于其他地區的學生。說明城鄉教育的差距可能是導致朝鮮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因素之一。
(1)關注子女的身心發展特點。隨著中小學生身體的發育、自理能力的逐步發展和獨立意識的逐步增強,父母要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來教育和引導子女。每個階段的孩子會存在不同的心理發展特點,每個心理發展特點出現不同的問題。家長要通過深入溝通了解孩子,不僅僅是孩子的贍養人,而是要成為引導者、心靈溝通者。
(2)關注孩子的心理閉鎖,減少代溝。隨著成長,孩子的內心生活愈加豐富,但表露在外的東西會越來越少,漸漸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想自己獨處或者與朋友多相處,反而不喜歡向父母說心里話,產生代溝現象。家長應該理解和平等對待孩子,選擇最佳的教育時機和方法,進行和諧的交流,比如與孩子一起探討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共同完成某一項工作等等,培養與孩子的共同語言。
(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方面。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預防,而是要發展、預防、矯治相結合,并開足、開齊心理健康教育課,充分發揮心理課堂的主陣地作用。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普及心理知識,提升學生心理素質,最終達到幫助80%以上的學生擁有心理保健意識,具有一定的心理調節能力的教育目標。
(2)建立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各學校至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并逐年加大專職心理教師配比。同時提高全員參與意識,加強心理教師、班主任及其他學科教師的互動,做到互相滲透,共同提升。學校要重視心理教師的師資培訓,積極選派心理教師進修學習,在本校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培訓與講座,提高學校教師心理素質,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1]朱智佩,方黎,孫莉,周國權,魯威.單親家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綜述[J].中國校醫,2018(9):652-654.657.
[2]萬增奎.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應對策略——基于江蘇省9656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實證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100-105.
[3]衛萍,許成武,劉燕,郭纓.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與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2):91-96.
[4]張愫.父母學歷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校園心理,2009(6):379-380.
[5]黃重,葉一舵.少數民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武夷學院學報,2013(3):93-98.
[6]張曉菲,梁瑞華,毛富強,馮秀娟,劉霞,劉宏偉,侯筱菲,柳雷.天津市區單親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3(1):22-24.
[7]范永麗.山西省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2(16):44-47.
[8]徐銘,陳珍妹,林文光.924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校醫,2011(2):83-84.
2019—02—23
G448
A
1673-4564(2019)02-01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