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玉
韓國初中高中教科書上再現的中國歷史①
姜秀玉
(延邊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歷史系,吉林 延吉 133002)
歷史教科書肩負著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及其他的教育使命,是一個國家史學界主流研究成果的精華。在中韓兩國人文領域的合作中,歷史教科書的交流是一個不能忽視的核心問題。本文以記錄在韓國初中和高中教科書里的中國歷史內容作參考,探討韓國教科書對中國歷史的敘述、敘述特點,在洞察韓國社會對中國的認識和韓國人的中國觀的同時,希望也能探求解決兩國歷史和文化沖突的方法。
韓國;歷史教科書;中國;認知
教科書是獨特的文化載體。歷史教科書肩負著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及其他的教育使命,是一個國家史學界主流研究成果的精華。通過歷史教科書,還能洞察其國家的主流階層對國際問題的認識[1],推測其國家對學生灌輸的是什么樣的他國形象,學生是怎樣認識他國的。[2]
在中國周邊的國家中,韓國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國應該對韓國的歷史教科書進行系統的研究,通過中韓人文交流系統和外交等途徑,使韓國人對中國人樹立正確的認識,進而促進中韓人文交流的發展。另外,韓國的歷史教科書也會成為我們回顧和再認識中國文化的好契機。本論文以韓國天才教育、非常教育、金星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歷史》《韓國史》《世界史》以及《東亞細亞》等歷史教科書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韓國教科書對中國歷史的敘述、對中國史的敘述特點以及在韓國歷史教科書上存在的問題,在洞察韓國社會對中國的認識和韓國人的中國觀的同時,希望也能探求解決兩國歷史和文化沖突的方法。
韓國歷史教科書對中國歷史的敘述篇幅比其他國家大,尤其是對中國古代史作了具體的描述,其中對中華文明的敘述占相當的分量。
“文明古國”是韓國人對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認識和評價。教科書高度評價了中國古典文明的成就和給東亞諸國帶來的影響。例如,教科書敘述儒家思想是“2000多年來中國王朝統治的基本理念和生活倫理,給我國和日本在內的東亞諸國帶來了影響”[3]。教科書還高度評價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給漢朝和唐朝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漢朝發達的文化伴隨著領土的擴張,傳播到亞細亞的諸國”;在“唐朝的都城長安,各種文物交流繁榮,國際性的文化發達……統一三國的新羅保持與唐朝的友好關系,接受了唐朝的文化……唐朝的文化對東亞諸國的國家制度、法律、思想、學問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東亞諸國通過使臣和留學生接受了漢字、儒學、佛教等唐朝的先進文化,以唐朝的律令為基礎,整頓了統治體制。在其過程中,東亞諸國都受到了類似的文化特色熏陶”[4]等等。
《世界史》等教科書以大量的篇幅詳細地論述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及其對外的傳播,認為中原文化波及到了亞細亞諸國,影響了他們的發展。教科書還強調,韓國和日本以及周邊的國家在引入先進的中原文化的同時,結合本國的國情再創造后才發展為其獨有的文化。例如,“南北朝以來,唐朝薈集了游牧民族和漢民族的文化,再把西域文化融匯在其中,發展為開放的國際性的文化,進而成為東亞諸國文化共同性的基礎?!盵5]“公元前5世紀,中國的鐵器文化流入到滿洲和韓半島地域。隨著鐵器在衛滿朝鮮的正式使用,鐵器文化逐漸傳播到南方,以鐵制文化為基礎,……發展成為一個國家”[6]。
中韓兩國密切的往來,中原文明波及到韓半島,給朝鮮半島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韓國歷史教科書對古代中原文明的具體敘述,在肯定古代中華文明重要地位的同時,也回顧了本國文明史的起源。
中國人對“華夷”體制的觀點是比較肯定的,認為“華夷”為文明的傳播和東亞秩序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與之相反,韓國人對“華夷”體制的認識是比較復雜的。一方面他們肯定中國協助韓國抵抗了倭寇的侵略,也承認朝貢體制對諸國提供了安全保護,肯定中國的“保護者”形象。另一方面,韓國人又認為“華夷”體制是不平等的秩序安排,中國是一個“霸權國”,中國利用“華夷”體制欺壓小國。
例如,“隋煬帝……謀劃對外進出,在北襲擊突厥,在南鎮壓安南”[7]?!敖y一新羅和渤海同唐朝締結了冊封朝貢關系,但他們頑強對抗唐朝的侵略,取得了勝利”等敘述。[8]
對壬辰倭亂的敘述是:“戰爭初期,朝鮮國防力量處于劣勢未能抵擋倭寇……后經平壤到義州避難,向明朝請求援軍……李舜臣率領的朝鮮水軍在南海岸多處獲得了連勝……明朝援軍參戰,倭亂顯出國際性質。朝、明兩國聯軍奪回了平壤……明朝過分地向朝鮮派出了遠征軍,加重了朝鮮在軍事和經濟上的負擔,削弱了朝鮮的國力……乘此機會,女真人快速發展”[9]。
因多種原因,韓國教科書對朝鮮各地方自發組織起來的義軍的抗爭夸大其詞的成分,對中國明朝的援助和中朝聯軍的抗倭只作了簡單的說明。對此,中國有些學者指出,韓國歷史教科書對朝鮮所處的困境簡略而沒有具體地敘述,導致明朝援軍的作用驟降,致使學生對明朝援軍的認識模糊。這就是韓國教科書對以往中國的歷史及中韓關系沒有客觀地敘述和評價的結果[10]。
第一,韓國高等學校《東亞細亞》等歷史教科書,通過敘述、照片、地圖、年表及史料,介紹了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面。敘述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分裂時,把因官僚的腐敗和嚴重的通貨膨脹而敗北的國民黨說成是將根據地遷移到了臺灣[11]。教科書還引用文字和圖片介紹了中國的統一問題,闡述1997年和1999年中國從英國和葡萄牙的手中收復香港和澳門的主權,標志著中國已經發展壯大為世界的強國[12]。韓國歷史教科書如此看待中國的分裂和統一問題,是因為朝鮮半島也正經歷著南北的緊張對峙和分裂的劇痛,一面也反映出他們預想借鑒于中國經驗的復雜心理狀態。
第二,《東亞細亞》等歷史教科書用大篇幅闡述中國的經濟發展,強調中國是世界第二經濟貿易強國,把標有改革開放政策和開放城市、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域的中國地圖附在教科書中,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中國的經濟發展。教科書把中國改革開放飛躍性的發展和獲得的成果歸結于鄧小平推行的經濟政策[13]。教科書引用嶄新而準確的資料肯定中國的經濟形象,同時還指出中國的改革開放連接于政治體制的改革要求。冷戰結束尤其是中韓建交以后,中韓關系有了明顯的改善,雙方在認識問題上也都在相互克制。但是對中國政府的主張、對中國政治制度進步方面的看法、社會主義民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評價等仍顯得不足。
韓國的初中高中歷史教科書在歷史時期的劃分、內容設定及評價等方面大體上同中國的歷史教科書相似。他們把歷史時期劃分為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等三個部分,書里的內容也同中國的歷史教科書相似。中國近代史部分以反侵略和近代化為主線,闡述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歷史事件。但是從韓國歷史教科書中,也常能看到對中國歷史的別樣敘述。
韓國歷史教科書重視同世界史的普遍連貫性。無論是韓國史還是他國史,把重要的歷史事件從世界史的角度和背景下進行敘述,這是韓國歷史教科書最大的特點。從韓國歷史教科書的體系和結構來看,中國史屬于世界史的東亞范疇。教科書把中國歷史放在世界史和東亞史的大背景下敘述,所以視野更廣,中國歷史在世界史和東亞史上擁有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更凸顯。例如,中學歷史(1)(飛翔教育)中,將隋、唐的發展和東亞的形成連接起來敘述。把隋、唐的歷史放在世界史的背景、太平洋時代東亞文化圈的背景下敘述的這一點,可謂是極為獨特的視角。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上,“唐朝的文化對東亞諸國的國家制度、法律、思想、學問等發展給了很大的影響。東亞諸國通過使臣和留學生吸收了漢字、儒學、佛教等唐朝的先進文化,以唐朝的律令為基礎,整頓了本國的統治體制。在其過程中,東亞諸國形成了類似的文化特色。”[14]發掘和收錄能夠把握韓國史、東亞史和世界史連貫性的嶄新的素材,通過它從空間上擴大學生的思想和視野的幅度,有益于學生綜合性地理解歷史,而且在更廣的視野上,客觀地認識過去和現在。
對中國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從多角度描寫,是韓國歷史教科書的另一特色,這與韓國歷史教科書以世界歷史為背景敘述中國歷史的方式是有密切關聯的。韓國的歷史教科書把中國歷史放在世界歷史的宏觀上多方面觀察后作了敘述。例如,對“鄭和下西洋”從三個方面作了敘述。第一,從歷史事實的角度描寫了鄭和下西洋的時間、經過和規模,如“鄭和受永樂皇帝的命令,從1405年到1433年期間,7次海外遠航?!盵15]第二,從技術的角度,展開了鄭和船隊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如“船長137米,寬56米,具有4層甲板和防水設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船上設置了12張帆,用轆轤調整升降,使用指南針導航,所以航行中很容易辨別方向。他們還有航海圖”[16]。第三,從國際角度敘述了鄭和下西洋對朝貢秩序和開拓東南亞的影響。“明朝擴大和確立了立足于中華思想的國際秩序——朝貢秩序”,“鄭和的遠征成為華僑向東南亞進軍的契機。如今華僑以強大的經濟實力掌握東南亞的經濟權”[17]。正因為韓國歷史教科書多角度的敘述,學生才全面認識了當時發達的中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對龐大的規模和巨大的影響產生共鳴。對歷史內容多角度的描寫,不但能夠拓寬學生的思維和視角,還能加強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給學生提供了學習歷史方法的同時,使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引導他們理解歷史,懂得歷史。
地理因素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形態帶來了十分重要的影響,韓國歷史教科書清晰地體現了這一點。在敘述中國古代文明的時候,所有的韓國歷史教科書都強調黃河流域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例如,韓國歷史教科書詳細地描寫了自然環境對古代文明產生的影響,指出“公元前8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流域開始了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末開始,以黃河下游黃土地帶為中心,中國出現了初期國家的雛形。他們逐漸使用青銅器和文字,在村落修建城墻,設立了政治組織”[18]?!包S河流域的黃土地帶土質松軟,很容易開墾……在這里,中國的文明發展過程可見一斑”[19]。《中國歷史》教科書對中國文明的起源作了敘述,但是沒有說明中國的文明為何起源在黃河流域,也就是說,中國的歷史教科書對中國古代文明在黃河流域起源的地理因素沒有具體的詮釋和說明,空間性的解釋不足。地理因素給人類的歷史帶來影響的理論,從20世紀后半葉開始受到了西方史學領域的重視。韓國歷史教科書在敘述中國古代文明時重視地理因素的這一點,我們應該積極吸收和借鑒。
中韓兩國建交已經走過來了27年的漫長歲月。期間,兩國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由于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和對歷史文化認識上的不一致,仍然存在著沖突、摩擦和糾紛。歷史是映照現實和未來的一面鏡子,我們學習歷史,重要的是培養理解和容納他者文化的能力和胸襟。韓國的歷史教科書雖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然而,其敘述的方式、敘述的視角、嶄新的素材發掘等諸多方面,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東西。這一點也是我們研究國內外歷史教科書的意義和目的。敦厚中韓兩國的人文紐帶,構筑相互之間的信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正確對待歷史教科書的問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背景的不同,歷史教科書編輯的程序組成不同,對歷史事件的描寫的角度和側重面也都會有所差異。圍繞著歷史記憶的糾紛、圍繞著以往史的紛爭,不僅是中韓兩國存在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國之間大大小小都存在的問題。目前,中韓兩國通過教科書的合作編著,正在努力進行清理過去問題的研究工作,通過改善教科書的事例解決糾紛,增進國際性的相互理解。今后,在不同的歷史經驗中尋求共性的東西,尋找對他國歷史的認識和相接點、妥協點,編輯雙方向的新的歷史教科書,摸索和解點,圍繞著國境問題產生的不和解因素也要一一解決。中韓日三國共同歷史教材的發刊,正是加大理解相互間的歷史,學習和平和人權的價值,為東亞的和平做貢獻,對歷史的認識達成共識的產物。
[1][10](中)董向榮、李永春.從歷史教科書看韓國人的中國觀——以中韓意識上的沖突為主[J].國際論壇,2012(6).
[2](韓)白永瑞.沉思的東亞——從朝鮮半島看歷史和實踐[M].三淵書店,2011:246.
[3][4](韓)中學?!稓v史》.飛翔教育:225,238-260.
[5][7][12][15][17][18](韓)高等學?!妒澜缡贰?金星出版社,2009:87,85,360,153,153,37.
[6][9](韓)高等學校《韓國史》.飛翔教育,2011:27-29,146.
[8][11][13](韓)高等學?!稏|亞細亞》.天才教育,2005:60-61,221,228-230.
[14](韓)《中學歷史》(1).飛翔教育:260.
[16][19](韓)中學校《社會》(1).金星出版社,2009:296,244.
2019—02—10
①本論文為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自助課題《中韓高等院校歷史教學模式比較研究》的研究成果,批準號:ZC11023。
姜秀玉(1970— ),女,吉林延吉人,教授,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近現代中朝韓日關系史。
G642.0
A
1673-4564(2019)02-00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