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勝男 蔣東宏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農村還是城市,書本總是記錄著歲月變遷的點點印記。書本不僅是“記錄本”,還是實踐中的理論源泉,更是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創新思路的階梯。近期,筆者在有“書法之鄉”之稱的蓬溪縣深切感受到,在這片崇文尚學的土地上,讀書已為鄉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不能行萬里路 那就讀萬卷書
何靜出生在蓬溪縣大石鎮大福村,今年27歲。20世紀90年代,家庭貧困的何靜因患病未及時得到醫治而落下了殘疾,此后再也無法站立。到了上學的年紀,同村的孩子紛紛背上書包走進校園,但父母囊中羞澀,讓她失去了擁抱書本的機會。
幾年后,何靜的妹妹出生了,眾多關愛的匯聚讓捧上書本閱讀這件在何靜看來難以實現的愿望,在妹妹身上輕而易舉地實現了。“姐姐,我教你這個字怎么念。”望著妹妹一字一句地拼讀,何靜暗暗下定決心,“既不能行萬里路,那就讀萬卷書”。
就像是打開了命運的窗口,何靜從基礎拼音自學開始,到毫無障礙地閱讀,僅用了兩年的時間。見到何靜時,她正拿著《人生就是不停的戰斗》閱讀,她說“在書中認識了許多和自己命運相似的人,并不孤單”。
2015年,何靜所在的村子修起了閱讀室,知道村里有這樣一位喜愛讀書的女孩,村“兩委”常常為她送去各式各樣的書籍,通過讀書學習,何靜不僅讓自己的內心變得飽滿充實,也從中學到了自己喜愛的技藝——刺繡。
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
“曾書記,我想在自己地里種雜柑,能給我借一下圖書室的相關書籍嗎?”在蓬溪縣大石鎮天宮堂村的圖書室里,村民正向村黨支部書記曾紅梅詢問。2018年,立志服務農村的曾紅梅放棄了高速執法崗位,報考了遂寧市職業村支書,來到了天宮堂村。
來到天宮堂村后,曾紅梅意識到,只有掌握政策、熟悉技術,才能保證產業的長遠發展。于是,她找來了農業相關書籍,利用閑暇時間主動學習。不斷積累之后,她掌握了產業發展的實用技術。
說干就干,結合黨務村務公開工作,曾紅梅創建了《天宮堂村情簡報》,將政策法規、農技知識等內容進行刊登。同時,利用農民夜校平臺,曾紅梅對在家群眾“入戶送+入戶講”、外出群眾“網上講+電話講”,充分激發了村民的創業激情。現在,不少村民閑暇時間都會到圖書室看書學習,天宮堂村已然成為“文化村”。
把課堂建到鄉下 把知識送進農村
“十九大代表”“道德模范”“最美基層干部”……人們對蔣乙嘉的稱呼有很多,但他卻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是讀書改變了我,也改變了我們村子”“物質豐富只是第一步,精神豐富才是永恒的財富,是知識讓我擁有了力量,我也要讓知識的光芒照耀鄉村”。
當初立志要給家鄉“換新顏”的蔣乙嘉已將夢想照進現實。作為蓬溪縣常樂鎮拱市聯村的黨委書記,蔣乙嘉不僅經常邀請專家來村上講解政策法規和農業技術,也走到田間地頭去驗收村民學習的成效。同時,依托全縣開展的“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等活動,他結合自身學到的經營、產業、技術等知識,到全縣各村宣講。
蔣乙嘉始終用行動踐行著構建文明和諧美麗鄉村的夢想。如今,在蔣乙嘉的努力下,拱市村的圖書室建成了,看著農民有了學習的樂園,他久久難以平靜:“我還要辦學校,要建強我們鄉村學習知識的主陣地。”(作者單位:黎勝男_蓬溪縣大石鎮黨委;蔣東宏/蓬溪縣委組織部)(責編/蔣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