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難時刻,王仁坤深入一線,帶領技術團隊在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應急搶險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泄洪槽達到預計水流量,過流成功!”2018年11月12日, 斷流超過200小時的金沙江上下游終于貫通了!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建成都院”)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王仁坤緊繃的神經稍稍得到了放松,隨即,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搶險指揮中心的大屏幕……
臨危受命 趕赴搶險現場
2018年11月3日17時,金沙江“10·11白格堰塞湖”滑坡殘留體高位滑塌,形成二次滑坡,此次堰塞體規模巨大,新增堰塞順江長度273米、橫河向長度195米,體積達1000萬立方米,超出第一次堰塞體高度約36米,滿蓄庫容達到7.7億立方米,是“10·11白格堰塞湖”的3倍,超過55個西湖水量。
因堰塞湖水位上漲,金沙江上游沿江房屋、道路、橋梁、耕地被淹沒,下游沿江村鎮和城市百姓生命財產、各級道路、各梯級電站水庫及其他基礎設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危急時刻,受四川和西藏黨委政府的委派,中電建成都院義無反顧地接受了制訂排險解決方案的重任。公司黨委緊急研究部署,決定由有著豐富的大型水電工程設計、科研及理論經驗,具有極強的解決水電工程項目建設中重大技術難題能力的王仁坤同志牽頭主持此次搶險任務。
有著30年黨齡的共產黨員王仁坤,先后主持了聞名世界的溪洛渡、二灘、錦屏三大國家巨型水電工程的總體設計工作,參與過“5·12”汶川特大地震唐家山堰塞湖工程排險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案的制訂,指揮過具體搶險工作,具有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時間緊、任務重,王仁坤立即組建技術團隊,連續作戰10多個小時,帶領團隊連夜編制完成了《白格堰塞湖潰堰洪水分析及應急處置方案》。方案是否科學有效,還需要對現場有更直觀的了解,他來不及休息,立即登上飛往稻城的航班,奔赴搶險第一現場。
經過7個小時的輾轉顛簸,王仁坤終于抵達葉巴灘,還未放下行李,他就直接參加國家能源局金沙江“11·03白格堰塞湖”險情前線指揮部工作會議,分析堰塞湖險情、研究搶險方案。經會議研究討論,王仁坤提出的開挖泄洪槽方案在眾多方案中脫穎而出被最終采納。
會后,王仁坤趕回葉巴灘營地已是凌晨1點,還沒來得及喝口熱水暖暖身子的他就接到應急管理部、國家能源局通知,要求2018年11月6日7時提交大型設備挺進堰塞壩的詳細陸路進場路線、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及緊急撤離路線。這一夜,王仁坤徹夜未眠,滿腦子都在思考解決方案。
實地調查 掌握一線險情
2018年11月6日5時,葉巴灘氣溫已是零下5度,王仁坤和技術團隊早早集結在辦公室開展方案研究。天剛亮,王仁坤便根據搶險需求,安排技術人員兵分兩路挺進堰塞湖現場,進一步落實陸路進場通道條件,對滑坡后緣和堰塞壩開展風險調查評估,對大型機械設備進場通道進行實地調查。
快速上漲的堰塞湖水位讓開挖泄槽刻不容緩。2018年11月7日晚,王仁坤帶領團隊通宵研究,提出了“觀測—預警—撤離”的應對滑坡局部滑塌風險的防范措施,創新性提出了攔擋坎防護的思路。
又是一個不眠之夜,王仁坤帶領團隊開展泄槽開挖方案的論證,形成開挖施工圖等成果,并陸續提交到前線搶險指揮部,用于指導施工進度動態決策。
“搶險就是與時間賽跑?!蓖跞世ьI地質、水工、施工等專業組成的技術團隊超前謀劃,分析了間隔24天連續兩次形成堰塞湖的機理,提出潰堰后河床殘留堆積體清除的方案,為后續工作作好準備。
2018年11月12日5時,堰塞湖水開始進入泄槽渠口,這與王仁坤團隊研究成果完全吻合。潰堰洪水奔流而下,堰塞庫容穩定減少,潰壩風險解除。但此時的王仁坤并沒有放松,他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再次挺進則巴,翻山越嶺到白格堰塞現場,掌握白格堰塞湖潰堰后河床殘留堆積體情況及白格滑坡開裂變形情況,為后續治理掌握第一手資料。在各方的齊心應戰下,白格堰塞湖搶險救災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恪盡職守 忘我奉獻顯忠誠
危難時刻,王仁坤帶領中電建成都院技術團隊在白格堰塞湖搶險救災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第一時間判斷出堰塞體的具體位置并預估災情;第一時間派出專家奔赴堰塞體現場,前置觀測及時分析,并作為抵達現場最快的專家組成員支援地方政府搶險救災工作;第一時間通過深入論證預判潰堰災情;第一時間提出人工干預方案以及具體工程措施;第一時間提出葉巴灘電站的減損和預警方案;第一時間將大量論證分析成果提交各級政府相關管理部門供決策參考……
在這些成績的背后,是王仁坤堅持深入一線的忘我奉獻。面對眾多褒獎和贊譽,他說:“國家有難,我們就要挺身而出,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行動的指向,是我們每一個共產黨人最基本的行動自覺。”(供稿單位/四川省勘察設計協會黨支部)(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