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孟鳳芝 ,王克華,張 寧 ,楊傳強
(1.山東省林業監測規劃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寧陽縣林業局,山東 寧陽 271400)
森林具有碳匯功能,但并不是所有的森林碳匯都可以進行交易,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碳匯項目,還要必須全部滿足土地合格性要求、額外性要求、并選擇適宜的方法學等條件要求。
(1)土地合格性:碳匯造林要求2005年2月16日以來的無林地、或少量的次生林,土壤不能為濕地、有機土;森林經營則要求2005年2月16日之后實施森林經營的人工中、幼齡林,必須為礦質土壤。兩種類型均要求項目活動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技術規定要求,破土不超過10%、且20年內不再有破土行為;項目活動應在林地范圍內。
(2)土地合格性證明文件:省級林業主管部門核發的土地合格性證明文件。
(3)地類要求:人工喬木林。碳匯造林是指在確定合格性的土地上,以增加森林碳匯為主要目的,并在項目實施期限內實施碳匯計量監測的造林或者營林活動。以獲取經濟收益為主要目的經濟林和苗圃不能被認定為碳匯造林。
(4)土地權屬證明:具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核發的土地權屬證書,其他證明文件要符合法律的規定。
額外性要求是指項目實施的唯一目的就是增加森林碳匯,這種項目增加的碳匯量才具備額外性。如獲得全國首個簽發的廣東長隆林業自愿減排項目(林業CCER項目)的額外性論證,選擇了2種土地利用情景(碳匯造林項目與非碳匯造林項目)進行障礙分析。障礙分析包括投資障礙、技術障礙和生態條件障礙。根據《方法學》規定,在只有一種土地利用情景不受任何障礙影響時,無需進行投資分析,對擬議項目直接進入“普遍性做法分析”階段。通過相關論證,證明擬議的碳匯造林項目活動不是普遍性做法,即擬議項目所在地不存在類似的造林活動(唯一性)。根據以上障礙分析和普遍性做法分析結果,確定擬議碳匯造林項目具有額外性。
碳匯項目開發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發改委備案的自愿減排林業碳匯CCER項目《方法學》進行。目前,林業碳匯相關方法學有4個,以《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和《森林經營項目方法學》在我國的使用率較高。
要嚴格執行國家林業局《造林項目碳匯計量監測指南》規定。
主要包括基線碳匯量、林木生物質碳儲量、灌木生物質碳儲量、項目邊界內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機質碳庫、項目活動監測、項目邊界監測、事后項目分層、抽樣設計、樣地設置、監測頻率、項目邊界內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量監測、精度控制與矯正等。
主要包括基線碳匯量測定、抽樣與碳層劃分、林分生物質碳儲量變化測定、枯死木碳儲量變化測定、項目邊界內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量監測、精度控制與矯正、需要監測數據和參數等。
按照有關規定,國家對GHG自愿減排交易采取備案管理制度,包括項目備案和項目減排量備案兩種。
3.1.1 項目備案
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直接向國家發改委申請自愿減排項目備案;
非國資委企業,通過項目所在省(市、自治區)發改部門提出自愿減排項目申請,省發改部門就申請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提出意見后,轉報國家主管部門。
項目備案需完成以下工作流程:項目資格審查—項目設計文件—項目具體描述—選擇方法學—確定項目邊界—識別基準線—額外性—減排量計算—監測計劃—審定核證機構審定—專家評估論證—國家發改委備案。
3.1.2 項目減排量(CCER)備案
CCER備案需完成以下工作流程:項目減排量備案申請—準予項目減排量項目備案—咨詢機構編制監測報告—審定核證機構減排量核證報告—專家評估論證—國家發改委備案。
核證程序:項目減排量的唯一性—項目實施與項目設計文件的符合性—監測計劃與方法學的符合性—監測與監測計劃的符合性—校準頻次的符合性—減排量計算結果的合理性—備案后項目變更的評審。
3.2.1 林業碳匯CCER項目備案情況
根據中國自愿減排交易信息平臺數據,截止到2017年7月5日,全國已累計公示林業碳匯CCER項目96個,其中:12個項目已完成項目備案,1個項目完成減排量備案。
公示的96個項目分布在23個省份,廣東、黑龍江、湖北、吉林、內蒙古、云南和浙江這些林業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項目數量較多。

表2 林業碳匯CCER項目類型表
已備案的12個項目分布在8個省份,其中內蒙古3個備案項目數量最多。
目前,全國僅有廣東長隆碳匯造林項目(林業CCER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減排量簽發。該項目于2011年實施碳匯造林;2014年3月30日,通過了有關審定核證機構的獨立審定;2014年6月27日,通過國家發改委組織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備案審核會審核,2015年5月25日,成為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審核簽發的中國核證減排量(CCER)項目,完成交易碳排放量5208噸。
3.2.2 林業碳匯CCER交易現狀
國家碳交易主管部門非常重視林業CCER項目,在全國碳交易抵消機制中鼓勵林業碳匯項目的開發和申報。碳匯類項目的交易價格表現不俗,僅以北京碳市場為例,截至2016年8月,林業碳匯類項目總計成交27筆,成交量達7.2萬噸,實現交易金額266萬元,成交價格遠遠高于一般類型的CCER項目。
3.3.1 交易種類
林業碳匯CCER交易可分為三種,即CDM(清潔發展機制)林業碳匯項目交易、林業碳匯自愿交易、碳排放權交易下的林業碳匯交易。
(1)CDM林業碳匯項目交易是在CDM模式下的國際碳交易。
(2)林業碳匯自愿交易,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的CCER項目,其產生的減排量經備案后可以通過中國九大碳交易試點(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深圳、湖北、重慶、四川、福建)交易所進行自由買賣。
(3)碳排放權交易下的林業碳匯交易,實際上指按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相關規定開發并交易的林業碳匯項目減排量。目前,林業碳匯CCER在9個碳交易試點中都是被認可的,但各試點省市對其使用是有門檻的,主要體現在使用量、來源地和項目時間等方面的限制。
3.3.2 抵扣規定
根據有關規定,企業產生的碳排放量或碳排放配額,不能全部利用林業碳匯來抵減,只允許使用林業碳匯CCER的一部分,使用比例一般控制在年度排放量的5%-10%以內,深圳、廣東、天津、湖北等省市規定不超過10%,上海、北京等則控制在5%以內。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要求公約的簽署國2014年后每2年、甚至每年要向國際上報告一次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溫室氣體監測“三可”數據。林業碳匯數據是其清單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建立與國際一致的又符合山東自身實際情況的林業碳匯計量、注冊、認證等監測體系,建立碳匯計量監測隊伍,摸清全省適宜開展林業碳匯CCER項目的資源總量,計量、監測森林碳匯動態變化,為我省實施林業碳匯項目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林業碳匯計量不同于其他化石燃料等的碳排放計算那么簡單,碳計量監測及核證程序復雜。因此,林業開展的造林、森林經營、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工程、公益林建設、保護區建設以及災害防治等活動,都要按照REDD+行動規則,圍繞《方法學》要求,做實做細各項林業活動的基礎工作,為全面開展林業碳匯CCER交易提供詳實資料。
一是對森林碳匯基線的確定要求高,碳匯造林項目要求2005年2月16日以來的無林地,土壤不能為濕地、有機土;森林經營則要求2005年2月16日之后實施森林經營的人工中、幼齡林,必須為礦質土壤;二是要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證明所開展的各類生產經營活動都完全符合相關《方法學》要求;三是計量監測的程序復雜、時限長,CCER備案要有咨詢機構編制監測報告,需要一定間隔期內的林業碳匯監測數據,因此林業碳匯CCER項目須經過一定時間段的監測后,才能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備案。
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于2017年12月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方案,標志了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這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實踐,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全國碳市場首批納入約1700家發電行業企業,排放總量超過30億噸CO2,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場。發展碳匯林業,可以將林業碳匯CCER用于抵消減排指標,對政府、企業來說是一種經濟實用、效益好的減排方式,即有利于我省達到國家減排要求,又能提升全省綠化水平。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規定,截止到2040年,全球CO2減排量需達到80%,在減排壓力的進一步加大的同時,也會給林業碳匯CCER項目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