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秋
“減稅降費”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有序推進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在前些年減稅降費基礎上進一步“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做到“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并舉,重點降低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并且要“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更大規模減稅,符合當前遍及全球的減稅潮流。2008年歐美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經濟體便陷入長期低迷,歐美日等主要經濟體試圖通過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啟動經濟,但始終未見明顯奏效,實踐迫使這些國家走上結構性減稅道路。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大規模減稅,不僅助推了這些國家的“再工業化”和先進制造業的“回歸”,而且增加了這些國家的國民就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經濟持續衰退作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經濟成長力與發展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企業成長力和發展力的競爭。在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民經濟日益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要提升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也必須在前些年大力清費降稅基礎上,更大規模減輕企業稅收負擔,以此達到更大幅度提高我國企業成長力和發展力的目的。
更大規模減稅,直擊當前市場主體的痛點和難點,是一項既公平又有效率的政策。對于廣大企業,特別是對于中小微企業來說,在前些年持續清費降稅基礎上,更大規模減稅,不僅有助于大幅度減輕企業稅費負擔、降低企業生產與運營成本,而且有助于實質性增強企業發展后勁,等于“放水養魚”。因此,減稅表面上看似乎會減少國家稅收,實際上反而會因企業成長力和發展力的提升與運營規模的擴大,而使其形成更強的納稅能力。
更大規模減稅,不僅有助于提高民營企業運營、成長與發展的能力和活力,而且有助于民營企業形成創新創業示范,帶動更多和更大規模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效應。從這個意義上說,更大規模減稅,既是一項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一個更好實現穩增長、保就業、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經濟決策。
更大規模減稅,還是用經濟政策明確指向強力糾正“民營經濟離場論”和“私有經濟速滅論”的重要舉措。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這次更大規模減稅政策要把減稅的重點放在“降低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上。眾所周知,在我國現階段,中小微企業基本都是民營企業,其中大部分民營企業又都是制造業企業。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我國經濟下行、國民經濟結構迫切需要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大幅度降低制造業和民營中小微企業稅負,等于給民營企業增加投入、助其成長。而民營中小微企業成長和發展得好,國民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的基礎就牢,吸收國民普遍就業的能力就強,國民的就業就好。國民就業好,經濟發展就健康,社會就穩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就有堅實物質基礎和強力社會支撐。
毫無疑問,大規模減稅還只是推動我國民營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更好更快更高質量發展一個方面的改革和選擇。要讓民營企業家安心搞經營、放心辦企業,還必須按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的要求,進一步下大氣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顯然,在基本經濟制度和法治規范建設等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并且也迫切需要做得更好。▲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