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云增 張培志 左建平
背景情況 我國養老體制運行十多年來,對深化改革和維持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快速的老齡化又給我國的養老體制帶來了新的問題。目前老年人口數量激增,依據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檢測統計數據,截至去年底,上海老齡人口的比例超過總人口的20%,而且還有繼續增加的趨勢。這使得有限的社會養老資源明顯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據統計,目前全市養老機構共計702家,養老床位13.28萬張,社區養老服務組織不到300家,服務于12.66萬人。目前,全市的這些養老服務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的需求。因此,我們應著重思考如何優化供給結構,提高養老服務質量,使社區養老更精準化、專業化、高效化、規范化。
問題及分析
1.社區養老資源緊缺
盡管中央財政大力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加大對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投入力度,并完善了相關政策,貫徹落實《“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使上海應對老年照料壓力迎來一個緩沖期。但是目前本市新增的老年人口都將進入高齡,從而使上海的人口老齡化發展態勢向急速高齡化發展,因此老齡化依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加上獨生子女政策的弊端,使得缺少子女照顧的老人和“失獨”老人占比攀升,這個特殊群體面臨就醫難、養老難的問題。近年來,本市老年人口撫養比呈上升趨勢,社區資源呈明顯供需不平態勢,社區養老設施不足,養老床位供給數量嚴重匱乏,不能滿足老人的護理需求。
2.醫養結合養老推進緩慢
針對當前人口結構、老齡化發展趨勢, 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推動醫養融合發展。但目前,本市尚未實現養老機構醫養結合全覆蓋。老年人仍面臨看病難問題,社區與二級以上醫院、老年病醫院、康復中心、養老機構等之間尚未聯動產生協同效應,醫養仍未完全打破壁壘,實現共享。尚需合理布局養老機構與老年醫院、社區康復中心等,思考如何形成規模相適應、功能互補、便捷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
建 議 1.安裝智慧終端,實現社區智能化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建議政府招標物聯網高新技術,為高齡獨居老人安裝智慧終端,開啟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并逐步擴大智慧養老試點范圍,拓展服務領域,實現更為全面、便捷的居家養老服務。智慧終端可集成諸多功能,例如:(1)建立電子病歷檔案云端共享,與社區、二三級醫院醫療服務聯動,實現醫養結合的“互聯網+”在線即時診療服務,推進精準養老;(2)整合用藥提醒,快速救護服務,及健康監測等功能。可借助手腕式血壓計等,實時監測老人身體情況,并能知曉他們的活動軌跡,發揮“隱形安全助手”作用。根據老人不同需求,可定制化安裝煤氣監測、地面傳感器等,例如老人摔倒了可立即連線就近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聯系志愿者前來救助。
2.大力推行政府購買服務,鼓勵民間資本介入,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機構發展。加強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政府應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對于高新技術企業,可在規劃、資金投入、土地和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推動民辦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發展以居家養老服務為主,社區養老機構為輔的多元化網絡,改善供給結構,服務更精準化,以滿足更多有需求的老人,緩解社會養老壓力。
3.擴大社區養老人才隊伍,加強專職、兼職和志愿者服務梯隊建設。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社區是居家老人重要生活空間,在發展社區養老的同時,也要積極普及“養老、愛老”教育,提高社會養老意識,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戰略地位高度重視。可在社會愛心人士、大學生甚至中學生等人群中招募志愿者,以社會服務為名,以“結對子”方式為主,對社區孤寡老人進行探望關懷。志愿者可在就學、就業、就醫、落戶等方面享受適度的優惠或優待。
4.發展社區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并積極拓展社區養老服務業務。可為獨居老人提供老年食堂、法律服務、心理咨詢等,甚至為體弱老人提供免費家政服務、定期探望、陪伴出行等個性化定制服務,豐富社區養老服務內容,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另外,可開發養老服務相關APP,子女可為有需求的老人發布特定需求,由就近的義工、志愿者接單,上門服務。
5.健康大數據需標準規范。應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標準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個人電子病歷、健康檔案進行規范統一,促進健康大數據的隱私受到保護,以便于更好的調閱共享。
編輯:楊皓1561821092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