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興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城鄉社區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強調“要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社區,為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切實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近年來,成都市新都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辯證思維,堅持問題導向,形成了社區發展治理“三小三大”的工作共識,聚焦居民小區這個離群眾最近的基本單元,探索出“找黨員、建組織、優機制、聚合力、植文化”五步工作法,初步構建起特大城市新型中心城區社區發展治理新格局。
建強社區黨組織“橋頭堡”必須提升組織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是黨委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要及時感知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決”。黨的基層組織是城市工作最堅實的力量基礎,必須始終以抓實基層黨組織為關鍵,努力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社區發展治理優勢。
加強社區黨建工作,必須正視城市化快速進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近五年,新都區總人口從80萬增加到130萬、建成區從33平方公里增加到66平方公里,其中,大豐街道戶籍人口只有3.5萬人,但管理人口超過35萬。為此,新都區主動破解“人口急劇膨脹、基層黨建薄弱、公共供給不足、治理主體單一”等四大難題,重點針對商品房小區、城市安置區等黨建“真空地帶”,黨組織弱化、虛化等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黨組織組織體系和工作體系向小區下沉。2017年以來,新都區以大豐街道商品小區紅湖公園城為試點,探索出了“五步工作法”。即:找黨員、建組織,從小區12100人中查找出110名流動黨員并成立小區黨支部;優機制,破除“業委會—物業管理公司”雙組織管理小區、黨組織缺位的弊端,建立黨群服務中心和小區工作站,建立小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和小區黨代表制度,建立街道黨工委委員聯系社區黨組織,社區黨組織成員聯系黨員,黨員聯系小區網格(小區、樓棟、單元)的“三聯+”機制;聚合力、植文化,積極引入西南石油大學基層社會治理中心和“向日葵”“幸福家”等社會組織,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引導居民走出家門、走進社區。通過半年多的努力,紅湖公園城小區實現了由“亂”到“治”的蛻變。
實踐證明,基層黨組織增強政治功能必須提升組織力,筑牢小區黨建陣地,把黨組織和黨建工作全覆蓋到物管公司、業委會等各類社會組織,社區發展治理才能有堅強堡壘,群眾才能有主心骨,才能凝聚城市建設發展的正能量。
打造社區生活共同體必須提升服務力。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結合社區實際,創新工作模式,延伸管理鏈條,提升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社區群眾幸福指數”。社區這個“小平臺”承載著“大服務”,承載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承載著群眾對政府服務的認同,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
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必須做好服務這篇“大文章”。新都區堅持分類治理、精細治理、創新治理相結合,找準居民需求和社區問題,著力破解四大難點。破解“錢從哪里來”難點,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思路,建立健全區級、街道、社區三級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以“板塊式集成化+一張圖”思路,科學確立“五大行動”三年計劃,多元投入資金,實施覆蓋全區255個社區的重點民生項目。破解“資源如何高效配置”難點,探索建設“全要素小區”,通過國有資產調劑、閑置用房改造等形式,全區新增黨群服務中心面積35000余平方米,社區干部累計騰退整合辦公空間3000余平方米。破解“誰來服務”難點,探索建立區域化黨建服務常態化機制,街道和轄區高校、政府部門、社會力量、居民聯動,共同制定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服務清單;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開展“時間銀行”“公益市集”“溫暖28”等參與式服務項目。破解“如何提供高質量服務”難點,堅持把“群眾體驗”作為服務的衡量標準,高品質建設社區“15分鐘生活服務圈”,變“拆改建”為“留改建”,同步推進老舊小區形態、業態、文態、生態、心態“五態提升”。在新都街道正因社區,街道和西南石油大學等駐區單位簽訂共建協議,成立了新都區第一家社區服務企業,不僅解決了群眾關心的街巷內澇、油煙擾民、出行不便、治安混亂、消防安全五大“煩心事”,還增強了小區“造血”功能。在五四小區,采取“拆小院并大院”整合空間資源、完善基礎設施、開展景觀營造等措施,有效解決了社區居民停車難等問題,打造了可進入、可參與、可共享的鄰里中心和開敞空間。
實踐證明,基層黨組織增強服務功能,必須提升服務力,充分發動群眾,精準化、精細化解決群眾關心的老舊城區更新難、公共服務不均衡、生態環境差等民生訴求,才能最直接地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畫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圓”必須提升動員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組織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于群眾,必須充分發動群眾,變“獨唱”為“合唱”,奏響共建共治共享美麗社區、美好生活的幸福和音。
實現高效能治理,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機制是關鍵。新都區積極探索構建以黨組織為核心、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城市小區“三網三治三聯”機制。“三網”,即建立“小區—樓棟—單元”三級網格員服務管理體系,建立小區基礎信息數據庫,為治理提供精準信息。“三治”,即建立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體系,實現治理主體從政府單向管理轉向多元主體協商共治,治理手段從行政為主的單一型轉向行政、法律、道德等的綜合運用。“三聯”,即構建“黨組織—黨員—群眾”互動溝通渠道,以“敲門問需、開門問計、懈怠問責”實現黨員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常態化制度化;派駐社區民警兼任社區黨組織副書記,確保矛盾問題解決在基層。大豐街道紅湖公園城小區,完善了小區人員信息庫,建立了11個微信群與居民互動交流,及時排查各類治安隱患26條;34名居民擔任小區網格員,160余名社區志愿者主動參與小區治安巡邏、環境衛生監督、公共設施保護等工作。“小區治,城市安”。去年以來,大豐街道轄區內刑事案件數量明顯下降,其中,入室盜竊下降35.5%,機動車盜竊下降38.8%。
實踐證明,基層黨組織增強組織功能必須提升動員力。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下充滿生機活力的多元治理新機制,才能把矛盾問題解決在基層,把群眾凝聚在黨組織周圍,實現人心順,社會安。(作者系中共成都市新都區委書記)(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