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是全國最大的產糖大省,食糖產量占全國的60%以上。廣西2016年出臺了關于推動糖業“二次創業”的總體方案,在甘蔗種植、加工制造與綜合利用、市場與服務體系三大板塊謀劃布局,力爭用5年時間實現糖業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如今通過對甘蔗生產的耕、種、管、收等環節進行技術創新,廣西在國內率先實現了標準化供種。
據自治區農科院李楊瑞教授介紹,農科院甘蔗研究所作為牽頭單位自主研發建成的國內首家“標準化甘蔗健康種莖工廠”和高效節本綠色甘蔗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開創了我國甘蔗商品化供種的新模式,使甘蔗用種由傳統的農民自留種向專業供種轉變,提升了甘蔗產業技術水平和全程機械化水平,該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一座標準化甘蔗健康種莖工廠每天生產的優質種莖量,可供種植面積500畝以上,每年可供種植面積8萬畝以上。
農科院甘蔗研究所副所長王維介紹,自留種和標準化健康種莖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否采用優質種源加上包衣處理。包衣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呵護甘蔗種莖健康生長的營養藥膜。專家根據不同甘蔗品種的特征特性,調制獨特的生長配方,其中包括促生根的營養液、幫助早發芽的生長素、提高分蘗率的分裂素、防病防地下害蟲的藥水、抗倒伏的調節劑……甘蔗健康種莖采用甘蔗脫毒健康種苗經專業苗圃標準化種植而得的一代優質種莖,經工廠化加工和包衣處理,具有純度高、殺菌、殺蟲、促生根、促分蘗、抗倒伏等優點,風干、冷藏處理后可存放20天以上,種莖種植發芽率高達90%以上,種莖加工副產品可資源化利用,可生產飼料、飲料、酒等。目前該項技術已申請專利20多項,獲授權專利6項。
與傳統的自留甘蔗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標準化甘蔗健康種莖的諸多優點。標準化甘蔗種莖比傳統自留種種植效率高出30倍。對此農科院甘蔗研究所成果轉化科副研究員龐天解釋道:標準健康種莖長度標準化有利提高機械化種植效率,傳統人工種植每天只能種0.5畝,在人工緊缺的情況下種植成本約每畝240元,而機械化種植一臺機組一天可種50畝,比傳統人工種植提高效率30倍以上,種植成本僅為每畝100元,每畝立減140元。
大大減少用種量也是標準化甘蔗種莖吸引種植大戶的一大亮點。崇左市江州區一位種植大戶算了這么一筆賬,自留種用種量為每畝1噸,而標準化健康種莖用種量為每畝0.2噸,僅為傳統用種量的1/5,每畝成本400多元,比前者節約100元。因減少了用種量,農民可把留種的蔗莖變為原料蔗入廠,增加了收入,同時有效增加糖廠的入榨量,緩解了目前我區糖廠普遍存在原料不足而導致的生產成本高的問題。據測算,以2000畝專業苗圃繁育甘蔗健康種莖為例,應用該技術可供種植甘蔗約6萬畝,蔗農不留種可為糖企增加榨蔗量3.8萬噸,按原料蔗每噸500元計算,蔗農可增收1900萬元;按榨8.5噸原料蔗產1噸糖及糖價5500元/噸計算,增加工業產值約2459萬元,實現了糖企增效、蔗農增收,工農“雙嬴”。
目前,除了區內已建成的4家標準化甘蔗健康種莖工廠和在建的3家工廠外,該技術已在廣東湛江成功落地,新建的工廠預計2020年初可以供種。專家表示,下一步將通過示范推廣、免費培訓學習、贈送標準化健康甘蔗種莖等方式推廣技術成果,從根子上讓“甜蜜的事業”更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