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這一句話適用于每一位創業者,歐陽曉玲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30年前,她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畢業后,分配到林業局從事城市農林相關工作,因為有專業水平和責任擔當,19歲就當上股長,20多歲就被列為副局長人選,這樣的未來讓她成為別人眼中的人生大贏家,更是那個年代當地鯉魚躍龍門的標桿。
然而,她卻放棄了人人眼中的燦爛人生,轉身自主創業,重返“農門”,打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1992 年,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下海經商的浪潮,歐陽曉玲第一時間想到的卻是重返“農門”。1993 年,歐陽曉玲懷揣著對農業的夢想,毅然決然地放棄機關丟掉鐵飯碗,回到廣安華鎣山區在月亮坡租地建梨園,播撒自己夢想的種子。
歐陽曉玲誓言要把月亮坡變成春天花香襲人,秋天果壓枝頭,農民可以掙到錢,城里人可以耍得開心的模樣。
憨厚的鄉親們如聽天書一樣呆住了。在歐陽曉玲三番五次苦口婆心的進門入戶工作后,一家又一戶的父老鄉親,將信將疑地跟著這個犟幺妹扛著鋤頭,握著鐮刀,挎著背簍上了月亮坡。
“讓荒山變果園,讓山村變莊園,以豐收回報農民,用綠色裝點自然……”這是歐陽曉玲在月亮坡上勞作之余寫下的詩句。苦干1年零3個月,14座荒山漸漸褪去丑陋的原貌,層層梯田、道道溝渠逐漸顯現。月亮坡真的就變了:30多萬株梨樹披綠吐雪,盤山公路宛如玉帶般穿繞其間,入夜月光與梨花相映,月亮顯得比以往更圓更亮……
1996年10月,歐陽曉玲大膽簽下40年承包合同,向村里交荒山使用費20萬元。1998年3月,她又投入45萬元取得控股權,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1999年9月更是一次性買斷經營權。
歐陽曉玲自費到北京、江蘇、湖南、山東等地考察先進的林業科技園區。除了緊緊依托中國農科院、四川省農科院、四川省林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教學機構外,她還專門聘請四川省農科院果樹研究中心主任鄧家林和臺灣籍美國加州大學植物生理學博士周明哲作為技術支撐力量。
經營月亮坡,歐陽曉玲大膽調整結構,在梨樹中間種西紅柿、西瓜、花生等;還引種蘇鐵、茶花等100多個品種的名優花卉,并配套水產養殖;她修建餐飲娛樂設施,發展體驗式觀光旅游……
同時,在歐陽曉玲科研團隊2年的努力下,成功對廣安蜜梨品種進行了改良,讓本是四五年掛果的蜜梨實現了當年栽植當年掛果。改良之后的梨口感更甜脆、水分更飽滿、外觀更是俏靚,蜜梨成為走俏的產品受到搶購,為了能跟上市場需求,歐陽曉玲決定擴大種植規模。
2000年春節前夕,歐陽曉玲受南充市嘉陵區邀請,投資1000多萬元來到同樣荒蕪貧瘠的鳳埡山。鳳埡山原本草木稀疏,巖石裸露,在歐陽曉玲等9位業主的精耕細作下,很快便實現“綠了荒山、興了產業、發了業主、富了農民、成了示范”的喜人成效。
2001年起,鳳埡山上農家樂和休閑山莊如雨后春筍,觀光休閑旅游搭上現代農業的快車,走上共同發展的道路。隨后幾年,鳳埡山不斷完善配套設施,擴大產業規模,提升檔次,形成果園5270畝、林業苗木1120畝、生態觀光林3890畝。
歐陽曉玲步步為營、穩扎穩打,采用商業連鎖的套路全面推廣“鳳埡山模式”:在四川省內的廣安、南充、綿陽、德陽、阿壩、甘孜、涼山等市(州)建起20多個基地共計20000余畝。在基地不斷壯大的同時,公司也擴張成集生產、科研、示范、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農業集團,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達100人、農業工人達1000余人,擁有資產2億余元,并擁有4項國內領先技術。如今,公司的品牌“歐陽曉玲”已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四川省著名商標、四川省農產品知名品牌。
經過5年精心培育而成的歐陽曉玲牌“廣安蜜梨”多次參加四川省內外果品展銷會并獲殊榮,尤其是2010年12月在廣州國際農博會上獲得“中華名果”獎;2012年10月在成都又獲第九屆中國國際農交會金獎。
多年艱辛付出,換來碩果累累,歐陽曉玲本人及她一手創辦的基地獲得諸多榮譽。然而,她并未就此止步,她有一個更為驚人的夢想:力爭帶富百萬農民!歐陽曉玲并不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使命。畢竟她多年實踐摸索出一條能凝聚農戶參與并令農民真正受益的鳳埡山模式,也就是“承租返包、借地還園、合作經營、五五分成”的模式。
“首先,變農民為工人。”公司先將各家各戶零星分散的山坡瘠地集中租賃,統一規劃、規模開發,農民在參與開發中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技術并領取務工收入和土地租金,保證農民的基本收入。
“下一步是變農民為股東。”園區開發見效益后,公司又分片返回給農民,農民以土地、勞力、生產、管護入股,公司以種苗、技術、營銷、品牌入股統一銷售,雙方合作經營,收益五五分成,結成利益共同體。
“農民收益最高的是變農民為業主。”能自主經營的農民自愿繳納風險金或保證金,公司根據農戶全家勞力多少確定一定面積供其經營,他們向公司繳納技術指導費和品牌營銷費及所經營管理土地的租金。
這種模式讓原來純碎靠傳統勞作的農民變成工人、股東、小業主,收入由幾百元增加到打工時年薪3萬元,再上升到每年分紅七八萬元,再到經營收入10余萬元。角色一旦轉換,收入可呈十倍、百倍增長,大大激發了農民共同開發熱情。
10余年來,在這一模式引導下,先后已有10余萬農戶走上科技致富道路,輻射帶動10余萬畝農業產業開發,累計每年為農民創造3億多元的收益。
同時,歐陽曉玲乘勢迅速擴大梨園規模,連片開發了荒山坡薄,建成廣安蜜梨核心區1萬畝,包吸納了3個鄉鎮6個村26個合作社。為了確保承包出去的梨樹掛果品質,歐陽集團公司安排技術負責制,每個技術員對10余戶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并承包梨樹嫁接修枝等專業技術,對果子貼牌也有嚴格標準。如今,整個成了畝核心區,單產優質果2.5噸,遠銷北京、廣州、深圳等地產銷達100%。
“農民還是傳統的思維模式,農業在他們心目中就是開荒、種地,只要把農產品種出來,可以賣出去就夠了,并沒有思考如何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我們必須要讓農民認識到,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就是不一樣,綠色、生態、安全、有機、創意需要融入他們的觀念。”歐陽曉玲認為。
歐陽曉玲堅持用工業化發展理念,借助全產業鏈模式和現代管理手段搞農業。同時,她采用跨界思維,把果園打造成一個果樹公園,朝著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的方向發展,讓荒山變果園,讓山村變莊園,如此就是就增加了農業的附加值。
如今,她創立的四川歐陽農業集團,經過21年的發展,已經從一家農業公司發展為以蜜梨為依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共同發展的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資產也從260萬元增加到如今的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