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老人主動行鞠躬禮,看到村道上有垃圾自覺撿起,鄰里發生矛盾糾紛有人出來調解,老死不相往來的自然村開始結對搞起了文藝表演……說起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平安鎮橋頭村近年來的變化,村黨總支書記黃剛不無驕傲地說是“道德村長值日制”帶來的可喜變化。今年8月,橋頭村創新鄉村管理模式,出臺實施“道德村長值日制”,鄉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該村快速實現了干群思想由“散”到“聚”、村容村貌從“亂”到“美”的大轉變。
走進橋頭村,新建的瑤族養壽文化村的牌樓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離牌樓不遠處,新建的橋頭村委大樓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顯得格外氣派,新鋪的青石板路把整個村子連接起來,沿途都是粉刷一新的瑤族風格民居。村中的文化廣場上,工人還在加緊鋪磚,一邊的農家則高掛彩氣球,一陣鞭炮聲后,一家新恭城油茶館開業了;而在前一天,距離廣場不遠的一家瑤族養生館也開業迎客了。“真的,變化太大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橋頭村黨總支書記黃剛有些感慨地說。

橋頭村是恭城平安鎮政府所在地,也是恭城高鐵站所在地。由于坐擁高鐵站,橋頭村成了恭城近年來重點打造的片區。2016年底,隨著恭城平安康養特色小鎮(高鐵經濟產業園)項目落戶橋頭村并正式啟動,這個沉寂了上百年的村子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如今可以說是舉全縣之力在打造我們村子,我們必須好好把握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黃剛一邊說著,一邊帶領記者參觀剛開圩不久的瑤族文化村,這個曾經到處都是泥巴房的小村子,如今搖身一變成了瑤族文化村。據他介紹,恭城瑤族文化村原是橋頭村委龍肚村下轄的一個名叫韋家廠的小村落,距離縣城約5公里,位于該縣高鐵經濟產業園區。隨著恭城平安康養特色小鎮(高鐵經濟產業園)項目的啟動,恭城按照“生態宜居、瑤族特色、瑤族文化旅游第一村”的規劃理念對韋家廠進行了改造重建,拆除危舊簡易房屋30多處,完成了綠化、亮化、美化,完成瑤族文化街、瑤族文化廣場、油茶文化館、瑤族文化健康生活戲樓、瑤族文化生活體驗區、客棧及商業配套,該村以一個充滿古韻的嶄新面貌呈現在大家眼前。
而與橋頭村村容村貌發生的變化相比,這里的鄉風變化更是讓人驚訝。走在橋頭村,路上遇到佩戴“道德值日村長”袖章、正在村道邊新建的花圃中拾撿垃圾的黎益姣,她停下手中的活,從花圃走到村道上恭恭敬敬地給記者行了個鞠躬禮。“我們村的村民現在大多在學習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這算是其中的一項效果吧。”當天跟黎益姣一起值日的陳雙橋是蟠龍屯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聯合會會長,見記者有些驚訝,他笑著說道:“我們現在只做到給村里的老人行鞠躬禮,以后我們將繼續鋪開,對村里來的客人也要行禮。”
“以前有些村民相互之間話都不講,哪里還會行禮哦。”陳雙橋說。
據他介紹,橋頭村委的橋頭屯和蟠龍屯雖然只隔著一條村道,但由于之前因灌溉用水發生糾紛,兩村村民老死不相往來,常常因為爭水大打出手。
“隔壁鄰居都搞不來,村里不要說搞什么大事,開個大會都開不起來。”村黨總支書記黃剛回憶說。這種散亂的狀況一直延續到恭城平安康養特色小鎮的建設前期,當時政府出資幫村里改造外立面,很多村民還想著自己的小利益,百般阻撓,征地拆遷工作更是難上加難,村屯之間為了一點小利益不肯讓步。
“現在好了,我們兩個村屯幾乎每周都搞聯歡會,大家一起聚餐搞文藝表演。這要是以前想都不敢想。”黃剛說,“以前,我們村打牌賭錢的人很多,現在這種現象基本沒有了;以前鄰里之間常為雞毛蒜皮小事吵鬧,現在鄰里和睦,一團和氣;過去村里臟亂差,現在衛生干凈了。”
“村里能有這樣大的變化,一方面是與康養特色小鎮的項目推動有關,另一方面主要還是我們村創新了管理模式,在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出臺實施了‘道德村長值日制’。”說起村里近年來的變化,黃剛道出了橋頭村大多數村民的心聲。

橋頭村堅持黨建引領,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打造道德自治示范村、健康文化示范村、“三心三治一守”鄉村治理恭城模式,繪就了鄉村振興美麗新畫卷。

恭城平安鎮橋頭村。

正逢新時代文明實踐大舞臺在上演2019年戲曲進鄉村演出,村子里的老老少少們圍坐在舞臺前,興致勃勃地聽戲聊天。
在黃剛看來,橋頭村的鄉村振興之路不僅僅要有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同時也要有鄉風文明和有效治理。“很多村子搞鄉村振興都是先發展經濟、改善環境,然后再來搞鄉風文明建設,其實這在我看來剛好搞反了。人們的精神面貌好了才能更好地推動村里經濟的發展。”黃剛說,為了改變全村人的精神面貌,橋頭村“兩委”在上級政府的引導下,將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載體,成立橋頭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會,平日里組織村民一起學習“忠孝仁義禮智信”中華傳統文化,挖掘村里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跡,感染、引導村民向善、向美,形成良好的村風民風,重塑村民的精神面貌。如今,每個周末在村委舉行的中華優秀文化講堂都是座無虛席。
今年8月,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橋頭村創新鄉村管理模式,出臺實施“道德村長值日制”,本著自覺自愿與宣傳發動相結合的原則,吸納村民出任道德村長,分小組輪流當值。先由村里黨員與群眾骨干帶頭輪值,每個值日小組由兩位村民組成,每組值日兩天。值日當天,要求值日小組舉止文明,談吐得體,切實做好各項服務工作:路遇村民,或入戶辦事,均須行鞠躬禮問好,以弘揚傳統美德,引領村民崇禮向善;對于需要幫助的村民、客人,應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做到日行一善;在村域范圍進行治安巡邏,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處理不了的做好記錄,及時向村“兩委”或縣級相關司法部門報告,并協助處理;對發生在家庭之間、村民之間的倫理道德問題,設法調處,調處不了的報請上級相關部門介入調解;廣泛收集群眾關于鄉風文明建設的意見建議,大力宣傳村里的好人好事,讓正能量占領鄉村陣地;對各家門口的環境衛生進行巡查督管,對公共區域的環境衛生實施有效整治。


“剛開始我是抱著觀望的態度,不想參加。后來看到村里的變化,我主動要求參加村里的道德村長輪值,并在輪值中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我現在還被選為村里的村民小組長。”談起自己參加道德村長輪值的經過,村民唐新春深有感觸。
自今年8月7日開啟道德村長輪值以來,村里像唐新春這樣參與輪值的人日漸增多,有效帶動了鄉風大轉變。
在創新實施“道德村長值日制”的同時,橋頭村還先后成立了治安巡邏志愿服務隊、傳統文化志愿服務隊、法規監督志愿服務隊和巾幗志愿服務隊,全方位實現橋頭村管理的自治。“參加我們這些服務隊的村民都是自愿的,不計報酬的。”陳雙橋告訴記者,如今村民思想覺悟提高了,一人都是身兼“數職”,像他不僅做輪流值日的道德村長,還是村巡邏隊的成員和傳統文化志愿服務隊的成員。以前村里的打牌微信群全部被“道德值日村長交流群”“幸福橋頭村”這樣的微信群代替,大伙在群里為村子的發展和好人好事點贊,形成了良好的行善向善社會氛圍。
“我們不僅要通過項目帶動實現橋頭村人居環境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要以村民為中心,探索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打造社會治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命運共同體,將橋頭村打造成全市道德自治示范村。”平安鎮鎮長陳健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