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福布斯的白皮書,還是各大身心健康研究中心的數據報告,抑或是互聯網上五花八門的大事件和社會調查。這些都不言而喻地指明一個事實:當代企業家的壓力大。
兩個月前,筆者結識了一位同時控股4家上市公司,有待心理專家確診的企業家。在做心理咨詢前,他被8個人簇擁而來,形影不離。在短暫的50分鐘咨詢后,他又即刻趕往美國談生意。這8個人既是他的高管,也是他的保鏢,他們的職責就是防止他再次輕生。而因為身份與責任,無法停止的工作也不可分割地融入他的生命中。望著他的背影,筆者默默地祈禱,希望他只是個例而不是企業家群體的縮影……
真正的企業家往往是見多識廣,自信自強,處變不驚,永不言敗!而恰恰也是這些優秀的特質,讓他們只在其社會功能受到影響后,才偶然出現在心理服務機構。即使他們不期而至,也會有企業家要給心理專家“上一課”。2018年底,一位資深心理專家為一名較有身價的企業家做咨詢時,被對方盛氣凌人的氣勢和保密設置的局限所影響,不得不中斷咨詢。
據國奧心理訪客數據庫統計,以企業家身份來做咨詢的人只占到全部訪者的5.6%,這個數據與社會需求比例明顯失衡!歸因很可能是由于“行業認知”。
即使很多企業家認為抗壓能力是通往成功的必要元素,但筆者更愿意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為他們提供一些較為重要的自評環節。
第一,關注睡眠質量與時間。這是自測心理及軀體是否健康的首要警戒線。是否有持續兩周睡眠不足或多夢跡象,或者有不盡如人意的感覺?
第二,對情緒自控力進行評估,留意自己情緒宣泄的對象及頻次,以及情緒會否莫名低落。由于非理性的情緒變化和高壓力有著必然的聯系,因此情緒的評估頗為重要。
第三,對煙、酒、成癮性或依賴性食物、藥物攝入量的評估,是否明顯高于普羅大眾?
第四,“食欲”對比之前是否有明顯的減少或者增加,包括體重的忽然變化都應該引起注意,并進行身心健康指標的檢查。
第五,高壓力在第一階段會影響腦力。因而,需要將記憶力、專注力及大腦易疲勞程度與一年前的自我評估進行對比,比較二者的差異值。
第六,對人、事、物的興趣度進行評估。比如,興趣度是否持續降低,是否對社交功能產生影響等。
第七,是否開始服用抗壓、助眠等藥物。是否容易產生不滿感,甚至偶爾會有厭世感?
以上七點是企業家進行自我測評的基礎。預防比篩查治療更有意義,筆者希望讀到此文的企業家依此預判自身的壓力情況,再緩解壓力。
適度的壓力可以成就企業家的韌性。但經受超負荷的壓力而不自知甚至麻木習慣,那么在后期身心癥狀出現時,干預和治療必然會事倍功半。“未雨綢繆”不僅是企業家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戰略思考,更應該成為自己心理健康的戰略要點。
作者簡介:
趙豐于桐,北京國奧心理醫院董事長、香港優才專才協會心理健康中心主任、中國決策科學院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日中腦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