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均
要實現鄉村振興,首先要強化安全建設。當前,鄉村安全基礎十分薄弱,已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障礙。
影響鄉村安全基礎的
主要因素
鄉村基層政權信任危機嚴重,政治安全堪憂,嚴重制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基層社會治理實行“鄉政村治”,在釋放鄉村活力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村民自治組織不健全,村民的知情權、表達權以及其他權益得不到充分體現和保障;基層政權承擔著過多的任務,未能真正關心民眾所思所想;一些工作人員未能適應從“管理者”身份轉化為“服務者”身份,部分人員在征地用地、村民選舉、惠農資金分配等工作中貪污腐?。回熑沃铺貏e是一票否決制,使部分基層領導采取不正當手段強行推行政策,或者欺騙性承諾落實任務。上述問題導致農民與鄉村基層政權組織之間的信任危機日趨嚴重,甚至一些地區產生了“政權懸浮”現象。信任危機加大了基層政權社會治理成本,導致群體性沖突時有發生,嚴重制約了鄉村振興戰略開展。
鄉村基層政權治理能力弱化,進一步削弱了鄉村政治和社會安全基礎?;鶎诱嘭敊嗌弦贫聶嘞乱?,人權上收而責任不斷下壓,基層政權在完成任務特別是維穩任務上已經不堪重負,很難再開展其他基礎性治理工作,這不利于發揮鄉村基層政權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能動作用,也是鄉村安全基礎建設薄弱的重要原因。
農村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導致鄉村基層政府安全基礎建設的經濟基礎和人文條件薄弱。農村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免除農民的各種稅賦,雖然在一定時期內解放了生產力,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但也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導致鄉村基層政府、鄉村自治組織自身經費緊張,缺少安全建設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從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動搖了原來行之有效的鄉規民約的根基,進一步削弱了鄉村安全建設的人文基礎。
鄉村黑惡勢力關系盤根錯節,直接削弱了鄉村社會安全基礎?;鶎诱嗔α繜o法有效下沉農村社會,國家正式控制力量削弱,農村內部道德、習俗、鄉規、民約等非正式控制機制日益退化,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和農村精英外流等因素,直接導致農村出現權力、權威和人才真空。鄉村混混或惡勢力乘機滲透鄉村,并積極尋求基層政權的保護,不斷發展壯大并進一步黑化。部分基層政府工作人員甚至借助其落實任務,放縱黑惡勢力操作村民選舉、侵占土地。基層政權和黑惡勢力交織在一起,其破壞性和危害性更大,不僅嚴重損害了村民權益,也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和推進。為此,2018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于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通知》,亮劍鄉村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為鄉村安全基礎建設提供了及時而有力的抓手。
鄉村社會治安主體力量打防管控能力不足,導致鄉村安全基礎建設主體力量薄弱。派出所是法定的公共安全管理者,農村派出所更是鄉村安全基礎建設的主體力量。當前,我國的農村派出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派出所,本身建設就存在諸多問題,如警力嚴重不足,職能模糊,非警務活動較多;受制于農村經濟不發達、財政困難,農村派出所辦公設施得不到保障,工作效率低等,這嚴重制約了農村派出所在鄉村安全建設中主體力量的發揮。另一方面,受管理體制影響,農村派出所民警的精力和關注點更多投放在公安機關內部,與轄區的農民缺少密切聯系,感情投入不夠,關系不和諧,工作上得不到農民支持等問題,也嚴重削弱了農村派出所對鄉村公共安全的管理能力。
鄉村安全基礎建設的對策
強化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夯實鄉村政治安全基礎建設的民意基礎。實踐證明,強化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有利于夯實安全建設的民意基礎。為此,首先要根據《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處理好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關系,處理好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與黨的領導的關系。其次,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準確定位村民自治的職能與權責,劃清權力邊界,明晰村委會與各種相關組織、機構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要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嚴厲整治惠農補貼、集體資產管理、土地征收等領域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使關乎村民切身利益的各種權益得到有效保障。最后,必須切實調動農民群眾的政治參與熱情,增強民主法制觀念,讓他們學會正確的民意表達方式。
振興鄉村產業,夯實鄉村安全基礎建設的經濟和人文基礎。鄉村經濟薄弱制約著鄉村安全基礎建設,需要推動鄉村經濟繁榮發展,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鄉村產業振興,其不僅可以為鄉村安全建設提供可持續性的經濟保障,也能夠提高廣大農民對基層政府的信任度、對安全環境改善的關注度,使他們更加自覺服從鄉村安全建設的各項管理,從而奠定鄉村安全建設堅實的民意基礎。
精準進行掃黑除惡活動,消除鄉村安全基礎建設的治安隱患,強化鄉村安全建設的法治基礎。2018年1月,國家啟動全國性掃黑除惡專項行動,有效、準確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形成壓倒性態勢,不僅可以很快地在中國廣大鄉村重新確立法律威信、重新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桿,強化黨和國家對鄉村的管控,重拾民心,還能及時發現和消除影響鄉村振興的不安全因素,為鄉村安全建設提供有力手段。在當前打擊黑惡勢力的專項斗爭中,應當把打擊的鋒芒始終對準在鄉村中嚴重影響鄉村安全的宗法組織、鄉村黑惡勢力、黑白合流的地方惡勢力等群眾反映最強烈、最深惡痛絕的黑惡勢力。與此同時,還要注重農村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真正做到打防結合、標本兼治。
加強農村派出所建設,強化農村派出所在鄉村安全基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一方面,通過立法的形式,厘清農村派出所的職能。明晰哪些職能歸農村派出所主管,哪些職能為農村派出所協管,哪些職能是派出所不管的,使農村派出所能夠把有限的警力準確地投放在鄉村安全基礎建設方面。
另一方面,要確立對農村派出所的雙重管理體制。農村派出所既要接受公安機關內部的垂直管理,也要接受鄉村同級基層政府的考評,唯有此,才會使農村派出所真正地關注農村的社情和敵情,做好農村的安全防范工作。
與此同時,還要加大鄉村治安基礎工作建設。第一,要全面掌握基礎信息,準確研判農村治安發展態勢。農村派出所應密切警民關系,在轄區治保組織人員的配合下,把工作的觸角延伸到鄉村的各個角落,全方位、深層次地摸清人口底數,掌握影響鄉村穩定的各種糾紛矛盾,掌握治安現狀、特點和規律,為精準打擊影響鄉村安全的犯罪提供切實有效的基礎信息。第二,開展犯罪預防工作。農村派出所應根據轄區的自然環境、居住狀況、治安態勢,進行符合實際情況的安全設計,有針對性地組織轄區內的治保組織人員,做好案件多發時段、多發區域、多發部位的管控,做好犯罪多發人群的控制,以減少犯罪的發生。第三,推進矛盾調解和化解工作,防止普通的鄰里糾紛演變為暴力惡性犯罪案件。
行政、群眾性自治組織聯動,構建鄉村安全基礎建設的組織基礎。鄉村安全基礎的強化,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從安全理論角度上說,農村派出所只是解決公共安全問題的一支重要的司法和行政力量,派出所的所有工作,只是系統性安全措施的組成部分之一,這一措施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其他行政、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聯動。農村派出所與農村其他行政、群眾性自治組織各負其責,良性聯動,信息共享,是鄉村安全建設必不可少的組織基礎。具體而言,農村派出所、司法所、派出法庭、駐村檢察室等,都是鄉村安全基礎建設的正式力量,需要建立合作機制,同時劃清各自的權力邊界,形成齊抓共管、各司其職的良好局面,從而不斷消除危害鄉村安全的各種隱患,為鄉村安全建設守口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