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瑩 姚蔚迅
山東省是傳統的教育大省,目前擁有普通高等學校145所,其中本科院校67所,高職(專科)院校78所,獨立設置成人教育高等學校11所[1]。根據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出版的《2018中國大學評價》,山東省排名前20名的高校分別是: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大學、濟南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科技大學、曲阜師范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山東財經大學、煙臺大學、青島農業大學、魯東大學、聊城大學、青島理工大學、臨沂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齊魯工業大學。[2]筆者以這20所本科高校檔案館為研究對象,將檔案工作者近10年來(2009年-2018年)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年代分布、核心期刊論文、基金論文、被引篇數、被引頻次、篇均被引次數、關鍵詞、核心作者等指標進行統計分析,以期對了解我省高校檔案館的科研實力現狀及發展趨勢提供參考,為全面提升山東省高校檔案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提供有益借鑒。
筆者首先訪問了20所高校的官網及檔案館網站,發現部分院校在這10年間經歷了院校合并或更名(如山東財經大學、齊魯工業大學、臨沂大學),檔案部門由“檔案科”“檔案室”“綜合檔案室”等升級為“檔案館”,因此,為了保證論文的查全率與查準率,大學、學院、檔案科、檔案室、檔案館等均列為此次檢索詞匯。2019年1月,以CNKI中國學術文獻總庫作為檢索平臺,選擇“作者單位”作為檢索字段,檢索式為“xx大學檔案館”或“xx大學檔案室”或“xx大學綜合檔案室”或“xx學院檔案科”等,發表時間從2009-2018年進行精確檢索。對于一篇文章有多個作者的,僅統計第一作者單位為高校檔案館的論文,同時剔除通訊、隨感、一稿多投文章,經過反復多次檢索和逐條篩選,共得到論文330篇。
通過對檔案館論文發表時間的分布分析,可以反映出山東省高校檔案館學術研究的縱向發展速度。2009-2018年,20所高校檔案館平均每年發文33篇,平均每年每個檔案館發文1.65篇,年度發文量偏低,論文發表時間的具體分布情況見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高校檔案館年度發文量是一個動態起伏的狀態,2011-2013年呈現明顯上升趨勢,2013年達到峰值54篇,然后呈現出下滑趨勢,說明高校檔案館每年的科研產出發展緩慢,館員學術研究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論文發表數量的多少是評價機構科研產出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表1給出了20所高校近10年來的發文數量及排名等情況。山東大學檔案館和山東理工大學檔案館的發文數量最多,均達到47篇,占發文總量的28.5%,遙遙領先于其他檔案館。4所高校檔案館的發文數量最少,近10年來僅各發表了5篇論文,檔案館最多發文數是最少發文數9.4倍,差距較大,由此可見,各高校檔案館的科研水平參差不齊,影響了山東省高校檔案館學術研究的整體水平。

表1 2009-2018年20所高校檔案館發文統計
核心期刊論文的數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檔案館學術研究的高度。以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為標準,各高校檔案館在8種檔案事業類核心期刊上發文數量為32篇,此外,山東理工大學檔案館在圖書館事業核心期刊《情報科學》《現代情報》上分別發文1篇,魯東大學檔案館在《情報資料工作》發文1篇,核心論文合計35篇,占總發文量的10.6%。從高校檔案館發文情況看,僅有13所高校檔案館有核心發文,其余7所高校核心期刊論文斬獲率為0,其中,山東理工大學檔案館發表核心最多為6篇,其次是魯東大學檔案館5篇。從表1還可以看出,發文總量與核心期刊發文率并不成正比例關系,例如山東大學檔案館47篇論文中僅3篇核心論文,說明部分高校檔案館的論文“質”與“量”并沒有齊頭并進。從核心期刊的分布來看,《檔案學研究》《北京檔案》發文最多,為7篇,占核心期刊論文總數的40%,其次是《山西檔案》與《浙江檔案》,具體情況見圖2。
論文發表是科研項目研究過程與結項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基金論文的分析,可以考查當前省內高校檔案館科研項目參與情況和研究水準。330篇論文中受基金項目支持的論文共42篇(見表1),占論文總數的12.7%,其中6篇發表在核心期刊。基金論文比例較低,說明今后各高校檔案館應加強科研項目的申報和參與工作,爭取資金支持,進一步提升檔案學術研究的深度。從項目級別來看(統計中存在1篇論文受多個項目支持的情況),受國家級項目支持的論文9篇,省部級項目支持論文16篇,市廳級項目支持論文14篇,校級項目支持論文12篇。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受山東省檔案局項目支持的論文有10篇,說明山東省檔案局為省內高校檔案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論文被同行或其他領域科學家所引用的次數和范圍是科研論文被同行認同水平的最好評價[3],由表2可知,330篇論文中被引論文169篇,共被引用590次,篇均被引頻次3.49次。從被引篇數來說,山東理工大學檔案館和山東大學檔案館最多,分別是26篇和22篇,同時這兩所高校檔案館的被引頻次也較高,分別為100次和70次,說明兩所高校檔案館論文的學術影響范圍較廣。從篇均被引頻次來說,超出平均值的有5所高校檔案館,分別是煙臺大學綜合檔案室、魯東大學檔案館、山東財經大學檔案館、山東理工大學檔案館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檔案館,5所高校檔案館論文總被引次數占被引總數的45.3%。篇均被引頻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影響力大小不同的論文對一個機構的科研影響力程度,例如煙臺大學綜合檔案室雖然與山東大學檔案館總被引頻次相近,但篇均被引次數相差較大,說明其論文的平均質量較高。

表2 山東省高校檔案館論文被引情況統計表
關鍵詞直接體現了當前高校檔案館的研究熱點,筆者利用CiteSpace分析軟件繪制了330篇論文的關鍵詞共現圖,具體見圖3。每個關鍵詞的大小可以反映關鍵詞出現頻率的多少,關鍵詞之間的連線可以看出每個關鍵詞之間的聯系,除去高校、檔案等不反映具體研究方向的詞匯,近10年來山東省高校檔案館的研究熱點主要是知識管理、檔案信息資源、高校檔案管理、數字化、數字檔案館等。通過論文分析,可以發現高校檔案工作者十分關注檔案工作中出現的新需求和新問題,例如館藏檔案數字化、數字檔案館建設、大數據、電子文件、信息安全以及檔案工作創新的方式方法等,也反映了當前學科內的研究前沿和趨勢。此外,很多論文都緊密結合高校檔案管理的具體工作,例如高校教學、聲像、科技、基建檔案的管理與保護,探討高校檔案編研、口述檔案等工作如何開展等,注重文章的實用性,對日常業務工作具有參考性和指導意義。
2009-2018年,山東省高校檔案館發表的330篇論文中,一共涉及130位作者,分布較為分散,其中個人發表論文最多的作者是山東科技大學檔案館的賈文麗,發表論文16篇。根據普賴斯定律,發表論文量為N篇以上的作者為該領域的核心作者,N=0.749 。其中,namx為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發文的數量,算出N=2.996,根據取整原則,得出N為3,即發文數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稱為核心作者。經統計2009-2018年有44位核心作者,共發表論文243篇,占發文總數的73.6%,限于篇幅原因,筆者僅列出發文量排名前10位的作者,見表3。核心作者對每個單位的科研貢獻不容小覷,例如山東科技大學檔案館發文21篇,其中賈文麗發文16篇,占到76.2%,是單位科研工作的核心力量。20所高校檔案館中,山東大學檔案館擁有核心作者最多,為8人,其次是山東理工大學檔案館7人,其余高校檔案館各有1-3名核心作者。

表3 2009-2018年山東省高校檔案館排名前10位核心作者分布表
通過上述6個指標對近10年來20所高校檔案館發文的統計分析,可以清晰了解當前省內高校檔案館的科研成果數量、質量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論文數量以及年度分布等情況可以看出,山東省高校檔案工作者的整體研究熱情不高,與同類型的高校圖書館以及其他教學科研單位相比,發文數量差距較大,科研發展速度呈現低、穩狀態,并且各檔案館無論從發文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體現出實力不平衡的特點。
從核心論文數量、被引論文篇數、被引量等指標,我們發現省內高校檔案館的發文質量普遍偏低,發表在《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等C刊上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數。筆者認為,這與當前高校檔案館館員受教育程度以及專業受教育程度息息相關,由于傳統原因,許多高校檔案館成為人才家屬安置或者單位養老的地方,受過系統的檔案學專業教育或參加過專業進修與培訓的人員不多,使得館員整體專業素養不高,限制了高水平研究的開展。
大多數人認為科研屬于個人行為,發表論文基本出于職稱晉升等需求,真正潛心從事學術研究的人較少,從核心作者數量以及個人發文量等情況統計中不難看出各檔案館中極少有長期保持較高科研產出量的作者。館員普遍缺乏團隊合作意識,館內學術氛圍不濃,沒有形成規模化的、具有競爭力的科研團隊。
《高等學校管理辦法》中明確指出,高校檔案館應開展國內外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4],這說明高校檔案館不僅是學校各類檔案資源的保存利用中心,也同樣是重要的學術研究機構。所以高校在制定科研發展規劃時,應將檔案部門包含在內,改變檔案館是單純服務性、教學輔助單位的認識,在科研立項、管理、科研經費等方面一視同仁,為檔案部門開展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時,各檔案館應制定自己學術研究工作的整體規劃,把全館的學術研究納入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軌道,[5]根據各館的實際情況和研究特色、方向、優勢,積極向科研主管部門申報課題項目,改善科研條件,緊跟學校科研發展的步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目前,高校檔案館普遍存在重服務輕學術的問題,館員通常認為自身的主要職責是收集、保管好各類檔案,因此要提升檔案館的科研水平,要首先從館員的科研意識培養上下手。事實上,檔案管理服務工作與學術研究開展是相輔相成的,要鼓勵館員從日常業務開展中發現問題,進行理論的思考和探討,堅持業務與學術并行。定期邀請檔案學界的專家學者開展講座,傳授科研方法,提升專業素養,同時還應注重館員學術研究創新力的培養,引導其多關注業界的研究熱點和動態,從而加強科學研究的應用性與前瞻性。
學術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拓寬館員的學術視野,因此各檔案館除了培養自己的科研團隊外,還應注重館際之間的交流,支持館員參與科研會議,增加學習機會,實現知識的共享、重組和創新。目前,山東省成立了山東高校檔案管理專業委員會,旨在全面開展高校檔案管理理論、方法研究,舉行學術研討交流和業務培訓及咨詢服務,提高全省高校檔案管理質量與水平,加快全省高校檔案事業的發展與創新[6]。學會通過舉辦研討會、工作論壇等形式為各高校之間開展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科研實力較弱的學校應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向學術研究開展的較好的學校學習,縮小差距。
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有利于激發館員的科研潛力,提升科研積極性,因此各高校應將科研產出量逐漸納入檔案館年度測評和檔案館員個人績效考核的指標體系中。特別是對獲得高級職稱的檔案館員,要提出更高的科研要求,一方面防止其自身出現科研惰性,另一方面鼓勵他們成為館內的科研領軍人,帶動并指導其他館員從事學術研究。同時,重視年輕館員業務素質和學術能力的考查,增強其責任感與進取心,使他們成為科學研究的新生力量,優化山東省高校檔案館科研隊伍的年齡結構。此外,高校應制定更加完善的科研獎勵制度,建立公開透明的科研獎勵機制,從而全面調動館員的科研積極性和創造性。